七月盛夏,德欽縣霞若傈僳族鄉迎來了小麥瓜豐收。在霞若鄉各么茸村和得覺屯社區的瓜田里,一個個油綠發亮的小麥瓜掩映藤葉間。
今年以來,霞若傈僳族鄉憑借其獨特的資源優勢,探索發展田埂經濟,在海拔2600米以下農田邊緣種植小麥瓜,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以及“種苗+指導+收購+運輸+銷售”的現代營銷體系,成功打造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小麥瓜成為霞若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現在畝產量能達到多少?有沒有工作人員定期督導幫助?”為確保小麥瓜產業健康發展,鄉紀委立足監督職責,聚焦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環節,深入田間地頭、集體經濟合作社,開展“嵌入式”監督檢查。一方面,緊盯產業項目實施和資金管理,對小麥瓜種子供應、種植管理、資金發放等關鍵環節進行精準監督,及時收集反饋并推動解決小麥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群眾訴求,為鄉村振興與群眾增收致富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圍繞技術培訓指導、銷售渠道等群眾關心的問題,督促鄉政府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根據群眾需求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示范推廣等。
“您幫我看看,這片瓜葉的顏色是不是因為病蟲導致的,我該怎么處理?”8名農技員定期下沉一線,為農戶提供點對點的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解決種植難題。
“之前我們經常擔心種植的農產品賣不出去,今年,種植后的小麥瓜由我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收購,種植過程也有工作人員及時指導幫助,這不僅解決了種植問題,更解決了銷售難題,我們也不用為賣不出去而發愁。”霞若鄉得覺屯社區的龍大姐一邊收小麥瓜,一邊跟鄉紀委工作人員聊起今年的種植情況。
在各么茸村,黨總支依托耕地面積廣、水分充足的優勢,發展“白蕓豆+小麥瓜+中藥材”特色產業,發動150名黨員群眾種植木香、附子等中藥材30余畝,小麥瓜30余畝,白蕓豆30畝。在集中搬遷點得覺屯社區,黨總支發動120余戶農戶130余名黨員群眾種植大棚小麥瓜70余畝,以訂單農業保障群眾增收,目前已發貨3批次2.5噸小麥瓜。
“今年霞若鄉種植小麥瓜290畝,小麥瓜市場行情較好,價格也比較穩定,每公斤能賣3元,預計年產值可達87萬元。”霞若鄉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向前來監督檢查的紀委工作人員介紹。(斯那初姆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