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大理州劍川縣象圖鄉豐登村的千畝高山生態夏茶在曦光中蘇醒。云霧繚繞間,蜿蜒起伏的茶壟似翡翠絲帶纏繞在山間,茶農們穿梭其間,鮮嫩的茶芽簌簌落入籮筐,空氣中浮動著清冽的茶香。
20世紀80年代,作家張永權在紀實文章《在云南,有這樣一個貧困的山區》中,曾描繪過象圖鄉“人均收入不過80元”“沒有鋤頭的農民”等貧困場景。今日的象圖鄉,高山杜鵑點綴,山澗核桃成林,云端村莊古香古色,生態宜居,宛如世外桃源,真正成了“像圖畫一樣美麗的地方”。
這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離不開劍川縣紀委監委的精準監督護航,豐登村的高山生態茶產業如今如火如荼發展便是見證。
“誰能想到,曾經的荒山坡如今成了‘聚寶盆’。”豐登村黨總支書記望著漫山遍野的茶園,眼中滿是喜悅。在象圖鄉依托高海拔地理優勢發展生態茶產業之初,劍川縣紀委監委就迅速行動,聚焦項目審批、資金使用、茶苗采購、農藥使用等關鍵環節,通過核查臺賬、跟蹤資金流向、實地走訪等方式,確保產業資金精準投入。同時,大力推廣生態種植方式,保障茶葉“綠色”品質。
茶農們的笑臉,是產業發展最生動的注腳。在茶廠收購處,墻上公示的收購標準清晰醒目,鄉紀委干部正仔細核對稱重數據,茶農張大姐放下鮮葉,笑著說:“價格公開透明,賣得特別安心。”為切實守護群眾利益,劍川縣紀委監委采取“室組地”聯動監督機制,直入茶園看、直面茶農問、直奔茶企聽,以有力監督跟蹤解決茶葉生產經營中存在的急難愁盼問題。同時,還推動茶廠實行“陽光收購”,公開標準并開通監督舉報熱線,杜絕壓級壓價、克扣斤兩。
“我家11畝茶地收入三萬八,在茶廠做加工學徒再掙兩三萬。”豐登村村民翻炒茶葉時算起增收賬。如今,在豐登村這樣既能靠種植茶葉賺錢,又能在家門口的茶廠務工的村民有很多,大家在家門口實現了雙份收入。劍川縣紀委監委通過對企業招工、群眾就業等環節進行監督,督促屬地與職能部門積極行動,推動惠企惠民政策精準實施,讓村民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目前,豐登村1034畝茶園帶動123戶農戶,部分種植大戶年收入突破4萬元,合作社年用工超1000人次。在“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下,茶產業不僅鼓了群眾的錢袋子,更成了傳承白族文化的載體。獨特的制茶工藝創新傳承,“茶園觀光+文化體驗”吸引游客,茶香里飄出文化韻味。
從荒坡到茶園,從單一收入到多元增收,象圖鄉的高山生態茶產業一路向好。劍川縣紀委監委的監督護航,正讓這片綠色產業持續釋放活力,成為鄉村振興路上沁人心脾的“富民香”。(趙利梅 何康珍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