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現,柔和的光線灑落在沾益區西平街道紅星社區的小道上。
馬珍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便騎著電動車朝曲靖聯誼精密電子元件加工廠趕去,開啟新一天的工作。
“馬姐,你這每天兩頭跑,忙得過來嗎?”面對沾益區紀委監委工作人員的詢問,馬珍停下手中活計,笑容滿面地回應道:“以前光圍著孩子轉,沒法出去掙錢。現在好了,車間就在家門口,接送孩子、上班兩不誤。”
今年以來,沾益區緊扣民之所需,加強市場調研、資源整合、技能培訓,著力打造“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讓群眾就近就業,做到掙錢顧家“兩不誤”。
為打通服務保障群眾就業“最后一公里”,沾益區充分發揮鄉鎮(街道)紀(工)委、村(居)務監督委員會貼近一線的優勢,調動鄉村兩級監督力量,對務工車間運行以及群眾就業增收等情況實地走訪,在一線掌握真實情況。
“今年我們整合閑置校舍,引入企業建設務工車間、展銷直播平臺,僅首飾品加工、數據線組裝這2個車間就能提供150個就業崗位。”沾益區大坡鄉天生橋村“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如何有效盤活村級閑置資源,一直是困擾基層的難題。沾益區紀委監委聯合區委組織部、人社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成立工作專班,深入一線走訪,共排查出各村(社區)閑置校舍、煙點等集體資產322處,督促鄉鎮(街道)因地制宜,引入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盤活閑置資源,帶動就近就業。
為解決工人與企業之間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工作專班全方位了解本地產業發展基礎、市場需求,謀劃引進契合本地發展、吸納勞動力多的就業項目。同時,推動就業服務重心下沉,依托基層黨群服務中心等平臺,加大就業咨詢輔導、技能培訓力度,實現2個區級、11個鄉鎮(街道)、135個村(社區)就業服務全覆蓋,精準對接勞動者和用工企業需求,促進穩定招工、穩定就業。
“我們同步推進創業扶持與就業保障,在企業周邊協同布局養老托幼、營養餐加工等業態,靈活開發200余個就業崗位。”西平街道黨工委書記介紹。
沾益區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充分匯聚“室組地”監督合力,圍繞鄉鎮(街道)履職盡責、工人工資發放,以及務工車間涉及的集體經濟收益、“三資”管理等重點事項靠前監督,以“小切口”推動穩就業、促增收政策落實落細,吸納更多勞動力就近就業,促進群眾持續增收。(袁鵬程 王蕊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