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富民縣散旦鎮甸頭村,陽光透過棚膜在藤蔓間跳躍,串串紅果像掛在枝頭的“紅燈籠”,把現代化蔬菜大棚裝點得喜慶熱烈,摘果人的笑聲混著番茄的香甜飄了出來……
在這片由村黨總支領辦的“共富基地”里,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更涌動著紀檢監察力量護航鄉村振興的暖流——從項目落地到收益分配,從技術推廣到村民務工,全程監督如同細密的“防護網”,讓“小番茄”穩穩長成了富民強村的“大產業”。
產業扎根,監督先行。富民縣散旦鎮甸頭村“共富基地”的誕生,始于該鎮魯南片區產業振興藍圖的擘畫。自500余畝蔬菜種植區項目啟動,尤其是30畝番茄核心區被定位為示范性基地時,散旦鎮紀委便把監督“探頭”架到了項目一線。
“從土地流轉補償款發放,到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撥付,每一筆錢都要曬在陽光下。”鎮紀委書記帶著專班多次深入田間,對照項目清單核查資金流向,防止“跑冒滴漏”。針對“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中可能出現的權責不清問題,鎮紀委推動村里制定《合作運營管理辦法》,明確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收益分配比例,并用村務公開欄定期公示,讓村民看得明白、信得踏實。
紅果致富反哺,監督守護錢包鼓。“在基地摘番茄、干農活,一天能掙100塊,離家近還方便,一年能干大半年,比出去打工強多了!”正在采摘的徐大娘算起收入賬,笑得眼角堆起皺紋。像她這樣在基地務工的20余名村民,每年人均增收超8000元,這份安穩離不開監督的“托底”。鎮紀委聯合村務監督委員會,每月核查務工考勤表和工資發放記錄,對“是否按時足額發薪”“有無克扣工時”等問題逐項較真。
作為村集體主導運營的產業項目,基地的收益直接反哺村集體經濟。日均2000斤的采收量帶來的集體收益,更是在“陽光監督”下專款專用——一部分用于改善村道、修繕水利,一部分投入新棚建設,村民們看著村容村貌變美、集體家底變厚,心里的獲得感越來越足。
技術賦能提質效,監督推動“傳幫帶”。作為“田間課堂”,基地的技術輻射效果如何?鎮紀委以“清單式”監督推動村黨總支把技術培訓落到實處,既查培訓次數夠不夠,更看農戶學得會、用得上。針對部分農戶“學了用不好”的問題,督促村里邀請農技專家“一對一”指導,還組織黨員技術骨干與農戶結成幫扶對子,讓水肥一體化、輪作復種等先進技術走出大棚,帶動魯南片區500畝生態蔬菜基地實現產量、品質、效益“三提升”。
“小番茄”的紅火,是散旦鎮探索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縮影,更是富民縣紀檢監察工作護航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如今,該鎮正規劃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縣紀委監委計劃提前介入,圍繞品牌打造中的資金使用、利益聯結等環節制定監督預案,讓這片紅果甜香與監督清風交織的田野上,醞釀出更動人的豐收故事。(錢媛媛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