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東的秋意漸濃,馬龍區雞頭村早已被豐收的氣息包裹。稻田翻涌著金色浪濤,沉甸甸的果實壓彎枝頭。
在這幅豐收圖景中,吳培林的“歪蘋果”種植基地格外亮眼:千余棵果樹掛滿成熟的蘋果,清甜的果香在風中彌漫,成為秋日里最動人的景色。
“是吳老板嗎?我們訂1噸蘋果,明早9點來拉,麻煩提前安排采摘。”掛了電話,吳培林立刻起身安排:“你們10人負責這片采摘,專挑個頭大、色澤紅的;剩下5人負責套袋和包裝,千萬別磕著碰著。”
每年7月至10月,這樣的訂單成了常態,許多訂購者吳培林從未見過,卻都循著馬龍“歪蘋果”的名聲而來。

蘋果對生長環境的干濕條件格外挑剔,坡地是理想的種植地。最初,吳培林在馬龍區選了150 畝坡地開荒建園,可這里山上幾乎沒有地表徑流,村民和牲畜用水全靠深井水,灌溉成了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坎。
雞頭村街道紀工委干部走訪時得知這一困境,當天便鉆進果園實地勘察,蹲在田埂上仔細詢問灌溉難題的細節:水源距離、土壤保水能力、日常需水量……隨后,雞頭村街道主動牽線,請來經驗豐富的專業打井隊;又多次與供電部門召開協調會,一一幫助解決管線鋪設、設備調配等問題。借著農網改造契機,一臺100千伏安變壓器穩穩立在了果園門口。
灌溉難題解決后,吳培林把心思全放在了果園打理上。哪個季節土壤缺氮,哪個階段該補鉀,他心里裝著一本明細賬,清清楚楚。他種出的蘋果,模樣算不上周正,表皮或許帶著幾分“歪扭”,口感卻堪稱一絕——皮薄如紙,果肉脆嫩,甜中帶潤,清爽回甘。用當地話說,就是“歪得有特色,板扎得很!”這份獨特的品質,讓“歪蘋果”慢慢在市場站穩腳跟,名氣越傳越遠。
可名氣大了,新的煩惱也來了。市場上不少商家打著 “歪蘋果”的旗號以次充好,消費者難辨真偽。馬龍區農業農村部門工作人員和吳培林一起琢磨:從果實糖度、果徑大小到成熟度,制定出嚴格的品質管控標準,優化種植、采摘、分級、包裝各環節;全流程指導吳培林申請“歪蘋果”地理標志。從此,吳培林的蘋果產業踏上了正規化、品牌化發展軌道。

“歪蘋果”聲名鵲起,也帶火了整個馬龍的蘋果產業。當地先后引進18家龍頭企業,建成2個國家現代蘋果產業技術示范基地,培育出6家蘋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30 個家庭農場。如今,馬龍蘋果種植面積已擴展到5.38萬畝,年產值突破4億元。
為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馬龍區紀委監委聚焦優化營商環境,搭建起“線上+線下”雙助力模式,線上依托“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設置便捷的投訴入口和清晰的反饋流程,果農遇到物流受阻、收購壓價等問題,指尖一動訴求就能直達相關部門,便捷反映、高效辦理;線下督促農業農村等部門定期組織電商培訓,邀請專業講師手把手教果農學運營、搞直播、做推廣,主動對接“郵樂網”“彩云優品”“天貓”等電商平臺,為馬龍蘋果拓寬銷路,增強市場競爭力。
如今,山間無人問津的“歪蘋果”已逐漸走向全國21個省份,還遠銷東南亞,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當5.38萬畝果園在滇東大地上鋪展開豐收畫卷,“歪蘋果”連接的致富路,正通向更廣闊的未來。(方俊 張玉玲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