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我家還能多領一部分拆遷補助!”近日,呈貢區斗南街道殷聯社區居民老李,面對前來走訪核查的紀委監委工作人員,難掩激動之情。通過大數據比對,區紀委監委精準發現了他家應享受的補助金額被少算的問題,并及時督促補發。
老李的經歷,正是該區深化數字紀檢監察建設,以精準監督守護群眾切身利益,護航民生民利的生動縮影。
曾幾何時,核查一條民生資金問題線索,對紀檢監察干部而言意味著翻遍幾十本臺賬、走訪幾十戶群眾的繁重任務。“耗時耗力不說,還容易遺漏。”一位基層干部坦言。如今,這種“大海撈針式”的監督模式在呈貢區已成過去。
“現在用大數據平臺建模分析,異常問題很快‘浮出水面’,監督實現了從‘大海撈針’到精準‘畫像’的躍升!”駐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紀檢監察組組長感慨道,“過去篩查上千萬條醫保結算數據中的異常,需要漫長的人工操作。現在通過數字與信息化室的‘一鍵比對’,半小時內就能精準鎖定異常數據,效率實現質的飛躍。”
今年3月,呈貢區紀委監委在全市率先設立數字與信息化室,以制度創新破解數據運用難題。針對“數據多頭管理、流程標準不一”等痛點,該室以《關于推進數字與信息化建設工作方案(2025-2027年)》為引領,系統整合4項試行制度,構建起“1+4”制度體系。體系明確規范了建模研商、數據采集、建模預警、處置反饋等6個關鍵環節,細化了14項具體操作流程,繪制了數據運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建模流程圖,確保工作全程規范、權責清晰、安全可控。
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領域,區紀委監委聯合民政、殘聯、醫保等部門,梳理出30余個高頻監督場景,針對性構建了25個數據預警模型。這些“智能哨兵”通過跨部門數據碰撞與關聯分析,自動篩查異常。
區紀委監委堅持“室組地”聯動與“跨部門”協作,建立“需求共商、資源共享、成果共用”機制。“現在部門間數據共享從‘顧慮重重’變為‘主動配合’,關鍵在于嚴格的權限管理和安全保障。”數字與信息化室負責人表示,這不僅提升了監督效率,更促進了部門業務協同與政策優化,真正把惠民實事辦早、辦好。
通過精準比對監督,區紀委監委不僅追回多發、錯發的殘疾人家庭補助資金5.9萬元,更及時為6戶少發家庭補足補助4.6萬余元。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尹坤 李紅梅 劉芳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