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羅,上個月村集體土地承包款的繳納情況公示了,你家承包了村集體的2畝旱地,一共1000元,沒錯吧?”8月20日清晨,勐??h勐遮鎮曼拉村小組的稻田邊,村監委主任巖帕和村小組會計巖溫叫手持計算器和賬本,正逐戶與村民核對賬目。
微風輕拂,廣場邊的老菩提樹上,“清廉村居”四個木刻大字在晨光中泛著溫潤光澤。這個僅有90戶533人的傣族村寨,正以“小監督”推動“大治理”,用清廉底色繪就邊疆鄉村的幸福畫卷。
“村里每一項決策、每一筆開支都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進行,公開透明得很!”村民玉羅笑著說。這份踏實感,正是曼拉村以小微權力監督為切口,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的生動體現。
針對基層小微權力監督難、群眾參與渠道不暢通等問題,勐??h紀委監委堅持“監督下沉、監督落地”,指導曼拉村健全“村黨組織+村民代表會議+村務監督委員會”治理架構,系統梳理小微權力清單21項,明確權力運行流程,實現事項全公開、過程全規范、結果全透明。同時,設立民情監督崗,由村民推選老黨員、致富能手等擔任民情監督員,全程參與村級項目監督。村小組每季度都會更新村集體、老年協會、護村隊等賬目收支情況,通過財務公開欄、村民大會等渠道主動曬賬,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為打通群眾監督“最后一米”,縣紀委監委進一步統籌資源、創新載體,指導曼拉村打造“清風亭”、“清風廉潔路”等特色陣地。“以前有想法不好意思直接去村小組反映?,F在有了清風亭,就像有了個‘談心角’,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喝茶邊聊天,問題和建議都能敞開說。”村小組會計巖溫叫介紹道,縣紀委監委針對群眾不敢提、干部難收集的堵點,推動清風亭成為“民情談心角”,村干部定期到亭中收集民意,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此外,村黨支部還組建了快板宣講隊,以“傣漢雙語+快板”形式,將黨的方針政策、村規民約和身邊廉潔典型編成朗朗上口的唱詞,在主題黨日、趕擺日等場合表演,讓廉潔理念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
沿著曼拉村的“清風廉潔路”漫步,道路旁的文化展板依次呈現“小故事 大治理”、“家風家訓”等主題內容。一個個真實生動的廉潔小故事,折射出基層治理的大智慧;一句句世代傳承的家訓家規,凝聚著傣家人清廉守正、勤儉持家的精神內核。這條承載著日常出行的鄉間小路,如今已成為弘揚清風正氣、傳播廉潔文化的“流動課堂”。
從“曬賬本”到“建涼亭”,從“打快板”到“立家訓”,曼拉村的“清風路”越走越寬,越走越亮堂。正如村支書巖溫龍所說:“清廉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覺?,F在村民議事有平臺、監督有渠道、文化有傳承,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日子自然越過越甜!”在清廉之風的吹拂下,曼拉村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邊疆鄉村基層治理的典范。(陸慧星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