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晨光步入元江縣龍潭鄉水可莫村,滿目翠竹成蔭。林間回響著輕快的“咔嚓”聲,村民們散坐于地,笑語不絕。只見他們手法嫻熟,削轉之間,裹著棕衣的竹筍便脫殼而出,露出肥嫩黃綠的筍肉,水潤鮮靈,惹人喜愛。
“今年雨水條件好,筍子個頭、質量、產量都比往年高,價錢也提高了。政府引進老板來收購,價格是52元一公斤,我們很滿意。”家住水可莫村的種植戶何喬中一邊麻利地剝筍,一邊向前來走訪的紀檢監察干部介紹,言語間洋溢著喜悅和認可。
元江縣龍潭鄉森林覆蓋率達71%,高海拔、多霧雨、寡照少陽的自然環境為竹子生長提供了天然沃土。全鄉現有竹林2000畝,預計年竹筍產量50噸,綜合產值達260萬元,帶動從業人口近千人。一個個破土而出的小竹筍,正成為百姓口中的致富“金疙瘩”,映照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家門口”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縣紀委監委堅強有力的監督保障。縣紀委監委積極盤活縣、鄉、村三級監督力量,將監督探頭精準聚焦于竹筍產業的項目實施、產業培育、資金撥付等關鍵環節,以精準有效的監督執紀執法掃除障礙,為竹筍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清淤排阻”、保駕護航。
“大哥,今年竹筍產量如何?收購價格怎么樣?有沒有遇到困難?”時值竹筍采收黃金時節,縣紀委監委靈活運用“派駐機構+鄉鎮紀委+村務監督委員會”聯動監督模式,主動下沉一線,深入生產現場,走進田間地頭,通過實地查看、面對面交流等方式,緊緊圍繞竹筍的采摘、收購、加工、銷售等全鏈條環節,以及竹農、竹商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開展監督,著力發現并推動解決產業發展中的“中梗阻”,確保產業運轉順暢、惠農政策直達。
在緊盯農時農事開展監督的同時,縣紀委監委注重發揮派駐機構“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將駐在部門推動竹產業發展情況納入日常監督重點,對縣農業農村局、縣林草局等重點行業部門在落實竹產業農技培訓、推進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履職情況開展跟蹤監督,確保各項惠民利民、助企紓困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執行到位,真正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和農戶增收的實惠。
“通過縣農業農村局、縣林草局技術員的專業指導和系統培訓,村里的竹筍種植實現了統一規劃和科學管理,面積發展到1300多畝。同時成功引進了外地客商,解決了銷路問題,現在每天現款現貨,過稱付款,從不拖欠。”在水可莫村竹筍集中收購點,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一邊維持稱重秩序,一邊向檢查組介紹。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全程參與,有效保障了收購環節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運行,守護了村民切身利益。
此前,有群眾和合作社反映,通往竹林的部分道路狹窄,路面坑洼不平,雨季泥濘不堪,給運輸帶來極大不便且存在安全隱患。龍潭鄉紀委走訪了解后,立即聯合包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實地勘察,深入農戶聽取意見,積極與交通、農業等部門溝通協調,全程跟蹤督促,推動道路修復工程盡快立項施工,有效保障了竹筍運輸安全暢通,解決了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難題。
同時,針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竹林管護不規范、銷售渠道狹窄等問題,及時督促相關職能部門組織農技人員“送技下鄉”,大力推廣“農戶+合作社+客商”聯農帶農發展模式,為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廉”動力。
從過去“守著青山沒飯吃”的困境,到如今“靠著竹林能致富”的現實,水可莫村的竹筍產業在清風廉韻護航下越發紅火。這破土而出的鮮筍,不僅“破”開了沉睡的泥土,更“破”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盧瀅吉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