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瓜果飄香。走進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屏山街道脆棗基地,沉甸甸的棗兒掛滿枝頭,陣陣棗香隨著秋風撲面而來,棗農們正忙于采摘、分揀、包裝脆棗,前來采摘體驗和休閑消費的游客絡繹不絕。
近年來,祿勸縣通過引進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以脆棗產業資源為載體,以脆棗采摘撬動農旅融合,以休閑農業促進鄉村振興,著力打造集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田園體驗、溫泉度假、紅色教育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新業態,鼓勵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引導群眾在家門口吃上“產業飯”“旅游飯”。
棗旅深度融合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紀檢監察機關全鏈條、全過程監督護航。祿勸縣紀委監委聚焦游客“吃、住、行、游、購、娛”全流程和聯農帶農機制落實,建立“片區協作+專項監督+聯合檢查”多維度監督機制,深入脆棗種植(村)基地、農家樂、民宿景點等場所,重點檢查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秩序規范、服務質量提升、干部作風、群眾增收致富等情況,及時清除農旅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絆腳石”“攔路虎”,為農旅融合發展注入“廉動力”。
“這里離高速路近,入園道路平坦,帶孩子游玩、采摘都很方便,還能進村體驗民風風俗,購買農戶散養的烏骨雞和有機蔬菜,游玩體驗非常棒。”脆棗基地內,來自昆明市城區的劉女士對正在開展“體驗式”監督檢查的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這樣說道。
在監督實踐中,祿勸縣紀委監委從脆棗產業、文旅項目建設兩端精準監督發力,充分發揮鄉鎮(街道)紀(工)委監督“前哨”作用和村(居)務監督委員會“貼身”監督優勢,走村入戶訪民情,田間地頭看實況,讓監督“探頭”直插基層一線。聚焦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梳理,綜合分析研判,建立“清單制+責任制”監督機制,進一步厘清部門和屬地政府責任,逐項制定整改方案,以派單監督推動問題整改銷號,實現主體責任、監管責任、監督責任同頻共振、靶向發力。
針對連續強降雨導致的入園道路損毀、基地停車擁擠、文娛項目單一、快遞進村覆蓋面窄等問題,該縣紀委監委牽頭召集相關部門集中“會診”研判,督促交運、郵政等相關部門實施全縣30戶以上自然村(組)道路硬化,打通“斷頭路”,實現“產業路”與“旅游路”串聯互通,及時修復入園道路損毀路段,并將其納入農村公路管護范圍,協調建設增加停車泊位,暢通冷鏈物流和快遞入園進村,夯實農旅融合配套基礎設施。
為推動脆棗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祿勸縣紀委監委不斷壓緊壓實相關部門責任,推動職能部門履職盡責。督促農業農村、文旅、林草等部門通過引進優勢市場主體、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整合產業扶持資金等方式,加快脆棗產業種植技術研發、品牌申報、文創開發、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深入推進A級鄉村旅游點申報和創建。協同農業農村、文旅、市場監管、應急等相關部門,加強農家樂、民宿景點等場所衛生環境、安全生產、農特產品質量及涉旅企業證照辦理、項目審批、許可發放等監督檢查,嚴厲打擊哄抬物價、缺斤短兩、強買強賣、以次充好、假冒“硯瓦脆棗”品牌等行為,保障游客的采摘體驗質量和購物權益安全,讓“放心采摘”成為持續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與此同時,該縣紀委監委還聚焦項目扶持資金使用、土地流轉金兌現等關鍵環節,開展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落實“嵌入式”監督檢查,協助相關部門健全完善“黨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聯動幫扶機制,保障群眾入股分紅得股金、土地流轉得租金、出售農特產品得現金、家門口就業得薪金、自主創業經營得資金,以脆棗產業串起農旅融合“共同致富鏈”,讓特色產業發展紅利“裝進”群眾的口袋。
如今,該縣高原特色水果種植面積達4.41萬畝,覆蓋全縣17個鄉鎮(街道)3萬余戶農戶,其中,脫貧戶3000余戶。下一步,祿勸縣紀委監委將持續圍繞“特色水果+農旅融合”發展規劃,繼續緊盯農旅融合發展重點環節,創新監督方式,著力解決農旅融合發展中的難點堵點卡點,以強有力監督繪就鄉村振興“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畫卷。(文天祥 || 責任編輯 王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