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昆明市宜良縣北古城鎮安南村金黃色的萬壽菊花海隨風搖曳,村民們背著竹簍穿梭其間,熟練地采摘飽滿的花朵。
“今年雨水好,花長得旺,我家種了8畝萬壽菊,預計能賣2萬多塊,比種包谷劃算多了!”村民劉大媽擦了擦額頭的汗,指著遠處連片的花田笑道,“鎮紀委的小唐前幾天還來問過,今年技術指導到位沒,收購價格有沒有落實,心里踏實得很。”
萬壽菊種植是宜良縣重點打造的特色產業之一,該縣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進宜良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加工企業,打造集育苗、技培、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從“花海”到“提取原料”的產業鏈延伸,“以廠帶種、以廠保銷”與企業達成保價承諾,為種植戶提供保價回收、不分等級檔次等政策,解決農戶銷路問題,實現“訂單式”種植。今年全縣萬壽菊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總產值700余萬元,不僅讓田間地頭成了“金色銀行”,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與此同時,宜良縣紀委監委將監督護航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領域專項監督的重點,深化運用“室組地”聯動監督機制,組建專項督查組,通過“田間走訪+企業座談+數據核查”的方式,將監督觸角延伸至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從種苗發放、技術培訓到收購定價、資金兌付,督查組動態跟蹤政策落實情況,督促職能部門打通“中梗阻”。針對發現的問題,縣紀委監委及時召集縣農業農村局等職能部門約談,推動建立產業資金“閉環管理”機制,讓群眾的每一筆收入都踏踏實實裝進自己的口袋。
從花田到車間,監督的“護航鏈”持續延伸。公司將萬壽菊基地作為公司第一車間,將農民視為第一車間工人,真正讓農民多元化增收,縣紀委監委督促相關部門落實“一企一策”幫扶,協調解決用地、用電難題、新品種推廣等推動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攀升。“今年我家單萬壽菊就賣了3萬多,加上新試種的色素蘿卜和到廠里短期打工,一年下來能有近10萬元的收入,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九鄉鄉隴城村委會的種植戶方大哥算起了收入賬。
“監督不僅要‘護現’,更要‘促遠’。”宜良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緊盯產業規劃、項目審批、聯農帶農等關鍵環節,既嚴查“微腐敗”阻斷利益截留,又糾治“慢作為”打通發展堵點,讓萬壽菊的“金色產業鏈”真正成為群眾的“致富花”。(王超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