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左門鄉左門村的生態護林員。
站在左門鄉海拔最高的山林間,望著郁郁蔥蔥的森林,聽著鳥鳴蟲唱,我的心里滿是欣慰。十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樹木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村民們“靠山吃山”,砍樹賣錢,結果山越砍越禿,日子卻越過越苦。如今,山綠了,水清了,村民的錢包鼓了,笑容也更燦爛了。
記得十年前剛當上護林員時,村里人還不理解我的工作。那時候,村民主要靠砍伐林木賣錢,山上的樹木越來越少,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看著光禿禿的山坡和日益貧瘠的土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轉折發生在2016年??h里實施“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政策,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更讓人驚喜的是,村里開始推廣林下經濟,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發展中藥材種植。我帶頭在自家林地試種了5畝重樓,縣林業局的技術員隔三岔五就來指導,教我們科學種植、病蟲害防治。
去年,我的重樓喜獲豐收,賣了3萬多元。村里像我這樣的“護林致富戶”已有46多戶。更可喜的是,村民們的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F在,大家主動參與植樹造林,連小學生都知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左門鄉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在楚雄州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建立了多個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和林菌科學采收基地。我們村也積極參與其中,邀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科學規范野生菌的保育和采摘?,F在,我們村的松茸品質越來越好,品牌效應逐漸顯現,帶動了全鄉群眾增收。2024年,全鄉松茸產量突破25噸,產值超過900萬元;野生菌總產量突破490噸,人均采摘野生菌收入超過1萬元。
更讓我感動的是,縣鄉紀委的同志也經常來村里走訪,監督生態保護政策的落實情況。他們不僅檢查護林員工資是否按時發放,還關注村干部是否存在截留、挪用生態補償資金的問題。有一次,縣紀委監委干部在走訪中發現,個別村民對生態補償政策不了解,導致部分資金發放不及時。他們立即督促鄉政府整改,并組織了一場政策宣講會,確保每一分錢都能按時發放到群眾手中。
站在山頂眺望,整個左門村像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群山之間。山綠了,水清了,村民的錢包鼓了,笑容也更燦爛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我們終于明白了: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就是守住了子孫后代的幸福生活。(楊勇 整理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