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紅了,日子火了!”走進位于綠汁江畔的新平縣老廠鄉勐炳村的番茄基地,一串串飽滿的反季番茄從枝丫上垂掛下來,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誘人的光澤。
鄉村振興,特色產業先行。近年來,在探索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的路子中,勐炳村積極發展反季番茄產業。今年種植面積達6500畝,預計總產值接近2億元。
從“土掌房”變“小洋樓”,到“紅果果”成“金果果”,勐炳村由番茄帶來的火紅日子的背后,既有帶頭人的引領,更有監督力量的全程護航。
勐炳村的蛻變,始于“番茄大王”沐信甫的探索。“村‘兩委’先蹚路,群眾后跟進”,秉持這一理念,他引進15家種植戶,流轉200余畝土地建起“田間車間”。2018年,他以土地整治為鑰,激活4500畝閑置土地,讓租金從每畝300元躍升至2000元。
黨員帶頭試種成功后,“家門口務工學技術”的模式打消了村民的顧慮,大家從“不敢種”轉為“搶著種”,笑稱“白天打工學手藝,晚上回家當老板”。短短幾年,番茄紅遍山野,嶄新的“小洋樓”取代了低矮的土屋,村里的老人感慨:“沐書記真把窮日子過甜了!”
為讓群眾的日子更甜,在鄉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勐炳村還創新推出“集體經濟+三級考評+醫保補助”機制,將人居環境、鄰里關系、家德家風、產業致富等量化評分,通過“戶主互評+小組評議+村級考評”,讓結果與集體分紅、醫保掛鉤。如今的勐炳村庭院整潔、笑聲朗朗。
勐炳村的蝶變,也彰顯了清風護航的力量。“五年前,我在勐炳村租下12畝地種番茄。以前擔心這兒、擔心那兒,在各級各部門的指導幫助和支持保障下,年平均每畝能收5到6噸。”種植戶丁大哥的話道出心聲。老廠鄉紀委將監督觸角延伸至全鏈條。
在土地流轉環節,鄉紀委的工作人員緊盯合同規范簽訂,核查面積與補償標準,嚴查截留侵占行為,督促補償款足額到戶,保障農戶權益;在種植端,又化身“技術監督專班”,緊盯良種補貼等關鍵環節,嚴查農資亂象,督促職能部門邀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走村入戶進行技術指導,提升優質果率;在產業輻射帶動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監督推動探索農村發展新道路,建立“黨總支+合作社+企業+農戶+電商”發展模式,引進新平勐鑫商貿有限公司等涉農企業,成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番茄產業的帶動下,引進辣椒、紅薯、姜柄瓜等反季蔬菜進行試種,形成以番茄為主的組織化、規?;?、專業化發展的蔬菜產業,全面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讓特色種植在豐富群眾“菜籃子”的同時,鼓起“錢袋子”。
如今,勐炳村的番茄種植帶動300多戶增收。行情好的年景,村里有番茄種植戶毛收入超過了百萬元、毛收入在50萬到100萬之間的有25戶、20萬到50萬的有200戶,10多萬元的較為普遍,小番茄已成為該村鄉村振興的“致富密碼”,這片充滿希望的紅土地,正孕育著紅火的未來。(雷春|| 責任編輯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