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叉車司機需求大,持證上崗后月薪能到8000至10000元,老師講的全是實操干貨,全程沒收費。”在大關縣靖安新區叉車培訓現場,學員們談及培訓收獲時說。
近年來,大關縣將職業技能培訓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舉措,聚焦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勞動力、零就業家庭等重點群體,開設叉車操作、直播帶貨、保健按摩、養老護理、手工木工、中式烹調等特色課程,以技能提升來穩定和擴大就業。
為讓培訓真正惠及群眾,大關縣紀委監委立足職能職責,將職業技能培訓作為民生領域重點監督內容,通過列席相關會議、查閱臺賬資料、深入培訓現場、走訪參訓學員、電話回訪跟蹤等方式開展“嵌入式”監督,緊盯招標投標、工種設置、培訓機構管理、資金使用、項目驗收等關鍵環節,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
“我們綜合運用‘派駐監督+專項監督’模式,層層壓緊壓實職能部門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縣紀委監委監督檢查組工作人員介紹道,針對培訓中可能出現的不擔當不作為、弄虛作假、貪污挪用培訓資金等問題,將堅決嚴肅查處,絕不姑息,確保培訓政策落地見效、資金使用規范安全。
培訓質量直接關系就業成效。為此,縣紀委監委強化靠前監督,督促人社、工會等部門做好培訓前期摸底調查,廣泛收集市場用工需求和勞動力技能訴求,讓培訓內容最大程度與學員意愿及市場需求相匹配,防止培訓與市場脫節。同時,嚴格規范教學管理,要求安排有相關資質且實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授課,強化現場安全管理,嚴格落實操作流程,讓學員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為打通培訓與就業壁壘,縣紀委監委督促人社部門積極對接用工需求較大的江浙一帶企業,借助東西部協作優勢,通過實地考察、洽談協商、簽訂合作協議等方式搭建就業橋梁,在充分尊重學員意愿基礎上,積極向企業推薦優質學員,有效破解“培訓與就業脫節”難題,最大化釋放“培訓促就業”疊加效應。
如今,一系列務實有效的技能培訓正推動大關勞動力實現從“體力型”務工向“技能型”就業轉變,一批具有大關辨識度的技工品牌逐步形成。截至目前,全縣已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2期,覆蓋1303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達629人,多元化、多領域、廣覆蓋的培訓優勢持續凸顯。(王國鋒 || 責任編輯 楊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