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的茶馬古道、紅河的古民居群、昆明的翠湖博物館群、麗江的納西古樂……云嶺大地上,歷史文化遺產燦若星辰,承載著珍貴的歷史記憶,也見證著新時代的守護與創新。
近年來,我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定位,將文物保護與非遺傳承納入政治監督重點,以“監督+服務”雙輪驅動,推動文化遺產從靜態保護邁向活態傳承,推動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政治監督重點,推動各級黨委(黨組)強化政治擔當,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騰沖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文物不僅是一個地方的精神標識,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守護好這些珍貴的遺產,紀檢監察機關義不容辭。”騰沖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立足職能職責,紀檢監察機關緊盯責任落實、項目實施、資金使用等關鍵環節,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責任落實情況進行“清單式”監督,重點檢查文物保護法執行、職能部門履職、保護措施落實等情況,以有力監督為文物保護工作保駕護航,助力擦亮騰沖歷史文化名片。
麗江市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監督職責,通過實地監督檢查、提醒談話、查看臺賬資料、問題線索處置等方式,推動麗江文物保護管理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臺階、提質效,為文化麗江建設提供紀律和作風保障。
我省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保護任務艱巨。針對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傳承等問題,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政治監督重點,積極推動專責監督與各類監督貫通融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體系,用鐵紀守護好文化根脈。
石屏縣歷史底蘊深厚,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名宅、府第192座,被稱為“滇南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館”。為做好古名宅的保護工作,該縣紀委監委成立專項監督專班,采用“專班+室組地”模式,嚴查修繕中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推動6起典型案例整改,讓百年老屋重煥生機。
以清廉云南建設為抓手,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結合各地實際確定整治“小切口”,由紀檢監察機關聯合文旅、自然資源等多部門,聚焦文物保護有關項目審批、專項資金使用、日常管理等重點環節開展監督。
普洱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轉變非遺重保護輕發展、重靜態輕活態的傳統保護模式,聚焦主責主業,整合監督力量,創新監督機制,開展“全鏈條”監督,在非遺保護政策落實、項目資金使用、干部工作作風、營商環境等方面精準發力,助力非遺不再是停留在博物館里的“文化遺產”,而是流淌在現代生活中的“文化活力”。
為有效拓寬監督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昆明市紀委監委制定《歷史文化保護領域監督員工作辦法(試行)》,聘任15名專家和志愿者擔任歷史文化保護領域監督員,構建“問題收集—座談反饋—分流督辦—反饋回訪—派單調度—整改落實”的監督工作閉環。
緊盯傳承鏈條中的難點堵點,屏邊苗族自治縣探索“紀委監委+主管部門+關聯單位+基層組織+社會公眾”網格化監督等模式,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線索移送、協作聯動等機制,切實增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合力。
監督的價值不僅在于保護,更在于創新。我省各地紀檢監察機關以“文化+”為紐帶,推動保護與利用深度融合。
在南正街主題街區改造中,開遠市紀委監委駐市委宣傳部紀檢監察組梳理廉政風險清單,對105號民居修繕、非遺項目引入等開展“清單明責+跟蹤督責”,推動老宅在保持原貌的同時,成為剪紙、扎染等非遺的活態展示空間。通過“廉潔文化+非遺傳承”創新實踐,打造寓教于游的廉潔文化體驗空間,在激活文物歷史記憶的同時,讓沉睡的磚瓦成為新時代廉潔教育的鮮活載體。
在昆明市翠湖片區,五華區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推動修繕更新17處歷史街區8000余平方米歷史建筑,形成涵蓋云南陸軍講武堂等22個博物館在內的翠湖博物館群,推動大翠湖歷史人文旅游圈形成。
云南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以監督的“硬度”守護文化根脈,以服務的“溫度”激活傳承活力。在監督護航下,越來越多文化遺產從文獻記載變為生動實踐,從博物館展品成為生活元素,更多文物保護成果惠及廣大群眾。(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