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的補貼款打到社保卡了,看看短信到賬沒?”初夏時節,威信縣紀檢監察干部走進農戶家中,一筆筆核對惠農補貼。當老人點開手機銀行看到余額時,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這是我省紀檢監察機關開展“精準滴灌”監督的一個生動切片。
今年以來,全省各級紀委監委將監督“探頭”扎進泥土里:有的組建“背包監督隊”,背著賬本走村串戶;有的搭建大數據平臺,讓惠農資金流向“一鍵可查”……紀律的“溫度計”量出了民心冷暖。
1
“我們像‘掃雷’一樣逐村逐寨排查,對農村集體‘三資’進行全面整治。”開遠市紀委監委負責人介紹。
為做深做實查辦案件“后半篇文章”,該市深挖案發規律和共性問題,通過宣讀處分決定書、到案發單位講授廉政黨課、組織旁聽庭審活動、制作警示教育片等形式扎實開展警示教育,編排廉潔文化劇目并開展巡回演出11場次。
今年以來,紅河州紀委監委從組間協作聯動、組內自查監測等五個維度切入,細化16項硬核措施,構建立體監督網。通過“跨區域交叉檢查+專項督導”雙輪驅動,既破“單兵作戰”困局,又解“熟人社會”監督難題。
同時,建立預警機制,推動監督從“事后追責”轉向“事前預防”,讓紀律的“探照燈”照進邊角盲區。在蒙自市,雨過鋪村監委主任正帶著“問題線索直報員”走村入戶。這名曾經的村委會會計,如今成了群眾身邊的“紀檢前哨”:“過去村集體資產像本‘糊涂賬’,現在每筆支出都要過‘三關’——村民代表大會審議、村監委復核、鄉鎮紀委抽查。”去年,全村通過直報制度追回惠民補貼,并對履職不力干部進行約談。
“我家楊梅今天剛發往上海,價格和去年一樣穩當!”石屏縣壩心鎮種植基地里,杜蒙正和紀檢監察干部掰著手指算賬。
作為全縣“紅寶石經濟”的支柱,楊梅產業牽動著數萬農戶的生計。產季一來,石屏縣紀委監委的“護航艦隊”就扎進果園,既查資金流向是否規范、技術培訓是否到位,又盯自然災害預警是否跑在風雨前,讓鮮果搶“鮮”出山。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紅河州深化運用“室組地”聯動機制,州紀委監委對紅河縣某村截留公益林補償款問題進行包案督辦、快查快處。當補償金發放到農戶手中時,村民紅了眼眶,說:“真想不到,過了這么多年了,還能拿到這個錢。”

景東縣紀委監委把監督推動產業發展列入日常監督工作重點內容,聚焦產業發展、惠農政策落實、資金管理使用等關鍵環節開展監督檢查,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履職盡責,推動解決產業發展的急難愁盼,助力群眾增收。圖為該縣紀檢監察干部在文井鎮開南村了解情況。 通訊員 商有鋒
2
“1+6+N”劃片分域協作機制、領導包縣包案責任制、廉情抄告單……在昭通,市紀委監委創新舉措,如精密咬合的齒輪,驅動著集中整治高效運轉。領導掛帥“施工隊長”,將11個縣(市、區)劃分為6大片區,制定掛圖作戰表。
“我們像‘庖丁解牛’般剖析問題。”該市紀委部門負責人指著一沓《廉情抄告單》說,針對高原特色產業補助金“滯后”問題,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抄告單后,督促改正問題、修復漏洞,成為推動惠民政策落地的關鍵轉折點。
在鎮雄縣,一村民小組組長利用職務便利,冒領國家補貼資金。
對此,鎮雄縣紀委監委督促職能部門修訂管理辦法,使補貼發放準確率提升至99%。如今,站在生態修復后的山坡上,村民老王看著新栽的樹苗感慨:“以前總覺得政策是‘畫大餅’,現在看著樹苗一天天長高,心里踏實多了。”
“路修好卻走不通,咋不堵心?”永善馬楠鄉埡口四社村民望著“半成品”村道直嘆氣。鄉紀委走訪時聽聞抱怨,立即順藤摸瓜,查臺賬、問施工,揪出問題——因寒潮突襲,資金不足導致路面強度不達標。
“民生工程等不得。”當地紀委推動道路修復納入“為民辦實事”清單,協調施工方追加材料,設立質量監督崗,全程“貼身護航”。
“這路,通了!”一個月后,嶄新路面如銀鏈纏繞山間。村民開著滿載土豆的三輪車穩穩駛過,笑紋里溢出收獲的期待。
魯甸縣紀委監委針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把準問題癥結,對部門“一把手”開展“一對一”談話提醒,做到責任早壓實、問題早發現、苗頭早提醒,形成“發現+反饋+整改+提升”的工作閉環。
去年以來,該縣與各單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成員開展廉政談話54人次,對反映“一把手”的問題線索提級研判、優先辦理、及時處置。2024年以來,查處“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引領行動方面問題線索30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6人。
3
“感謝國家對老年人的關心關愛,我們的心里很踏實。”80歲的佤族老人保葉沙準時拿到補貼時,握住紀檢干部的手高興地說。
滄源縣紀委監委針對老年人的高齡補貼,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高齡補貼專項清查,對年滿80周歲未及時納入、死亡未及時取消等違規問題進行“點題整治”,讓年滿80周歲的高齡老人在當月準時享受高齡補貼。
“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滄市建立“辦案—整改—治理”閉環機制,鳳慶縣針對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薄弱環節,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辦法》,耿馬縣制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協辦員監管、考核辦法(試行)》。
在臨翔區邦團山村,閑置多年的養雞場如今生機勃勃。“我們通過清產核資、自查自糾、專項監督等方式,推動村集體‘三資’管好用活。”該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村通過盤活“沉睡資產”,預計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近50萬元的收入。
“水產養殖證該找誰辦啊?”在鎮康縣政務服務大廳里,龔先生急得直搓手。“群眾‘迷路’,說明服務沒到位!”該縣紀委監委立即啟動“監督+服務”機制。3天后,龔先生接到了電話:“老哥,帶齊材料來鎮里,咱們現場辦!”
“本以為要跑斷腿,結果在家門口就辦好了。”捧著證件,龔先生把錦旗塞給工作人員。如今,政務服務大廳的“辦不成事”窗口已變身“辦得成事”的標桿,而那本寫滿群眾訴求的登記本,也成為改進服務的“指南”。
鎮康縣還針對“停車難”問題開展專項整治,清理違規收費車位132個。群眾李師傅豎起大拇指說:“現在停車費降了,車位多了,真是辦到心坎上了。”
“室組地”片區協作機制讓基層監督更有力量,跨縣域交叉檢查成為常態。雙江縣紀委監委一干部參與跨縣域辦案后說:“以前辦大案‘單打獨斗’,現在‘集團作戰’,效率提高三倍。”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長期以來,全省紀檢監察機關把監督觸角延伸到群眾“心坎上”,讓清風正氣充盈每個角落,讓黨的執政根基堅如磐石。(汪波 蘇建勇 馬永亮 聶海濤 胡太曦 陳安文 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