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
《求是》雜志刊發
中共云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寧署名文章
全文如下
↓↓

走出一條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王 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臨云南考察,對云南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我們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創云南發展新局面。總書記對云南文旅發展寄予厚望,強調云南旅游資源豐富,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叮囑我們守護好云南旅游這塊金字招牌。今年3月,總書記再次考察云南,進一步指出文旅產業是云南的優勢產業,要走一條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為云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作為行動指南,堅持從云南發展實際出發,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奮發進取、真抓實干,奮力推進云南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我們牢記“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的重要囑托,大力發展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深入實施農民增收、民族團結、生態保護、對外開放等系列行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23年全省經濟總量歷史性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2024年達到3.15萬億元。我們牢記“守護好云南旅游這塊金字招牌”的重要囑托,堅持把文旅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金鑰匙”,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培育了曲靖土瓜沖、文山六郎城、普洱曼海村等一批鄉村旅居典型,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全省鄉村旅游從業人員超過600萬人,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2022年以來,全省先后實現人均純收入7000元、8500元、1萬元以下的脫貧戶動態清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1%。堅持把文旅產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器”,以文旅產業為龍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開發食住行、康體居、醫養學等產品和業態,有效促進消費、拉動內需。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7億人次,其中旅居人數近400萬,旅游總花費達1.14萬億元,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7%。堅持把文旅產業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的“黏合劑”,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創作推出《瀾滄水長》、《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文藝精品,深入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全面建成374個邊境幸福村,持續推進1000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讓群眾和游客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其樂融融。

近年來,云南省麗江市結合當地特色資源,豐富升級“夜經濟”業態,通過夜間餐飲、夜景休閑、夜間演出等釋放消費活力,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品美食、賞夜景、看表演。圖為2025年5月19日晚,游客在麗江古城游玩。 人民圖片 常奇/攝
在新的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云南發揮比較優勢,突出自身特色,推動文旅產業走出一條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發揮比較優勢,就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挖掘和用好云南豐富而獨特的文旅資源。持續健康發展,就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約瓶頸。從比較優勢看,云南風景如畫,雪山峽谷、江河湖泊、熱帶雨林、火山地熱等自然景觀豐富多樣,每個州市、每個縣都是獨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石林、香格里拉、瀘沽湖等名揚天下;云南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連續多年超過98%,負氧離子含量高,溫泉、傳統醫藥等資源富集,是避暑避寒勝地和旅居康養寶地;云南歷史厚重,擁有麗江古城、“三江并流”保護區、澄江化石遺址等6項世界遺產,昆明市、建水縣、通海縣等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大理古生村、麗江玉湖村、曲靖白霧村等777個中國傳統村落,處處展現著中華文明的悠久燦爛;云南文化多彩,長期以來,全省26個世居民族守望相助、親如一家,積淀形成了絢麗多姿的節慶、建筑、服飾、歌舞等優秀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從制約瓶頸看,面對人民群眾文旅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趨勢,旅游產品仍以傳統觀光型為主,沉浸式、互動性、體驗型的產品供給還不夠,仍需突破旅游產品單一、促消費不強的瓶頸,加速向“綜合消費經濟”轉變。面對文旅與百業相融更加緊密的趨勢,旅游與農業、工業、商業、體育、教育、康養等產業協同發展還不夠,仍需突破業態融合廣度深度不足的瓶頸,做好“文旅+”、“+文旅”跨界融合文章。面對新興技術催生文旅新業態的趨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促進文旅資源開發還不夠,仍需突破科技賦能文旅發展的瓶頸,持續深化旅游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服務創優。在云南,文旅產業地位重要,與現代化建設緊密相連。我們必須學深悟透力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緊緊圍繞讓文旅產業更好促進富民惠民、帶動經濟發展、增進民族團結、加強生態保護、展示云南形象,補短板、揚優勢,破瓶頸、增動力,推動“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具象化,奮力走出一條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文旅是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產業,必須堅持以促農增收為鮮明導向,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將旅游“熱度”轉化為民生“溫度”。旅游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發展文旅產業,既能促進增收,改善物質生活;又能繁榮文化,豐富精神生活。云南作為后發地區,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仍然艱巨,促進農民增收始終是頭等大事。走出一條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必須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文旅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回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讓文旅產業更好發揮帶動增收致富和文明提升的作用。把文旅發展與培育鄉村富民產業結合起來,持續做大鮮切花、咖啡、牛油果、藍莓、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做精楚雄彝繡、怒江獨龍毯等手工藝品,做好文旅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宣傳營銷,大力開發獨具特色、游客喜愛的伴手禮,更好推動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鄉愁”資源走向大市場、賣出好價錢。把文旅發展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結合起來,支持脫貧群眾、鄉村能人、返鄉大學生通過開民宿、辦餐飲、搞旅拍等方式參與鄉村旅游市場開發,打造一批集采摘體驗、美食品鑒、電商直播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健全完善緊密穩定的利益共同體,讓企業、農民、村集體都有合理收益。把文旅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持續推進移風易俗,積極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提升各族群眾文明素養,向海內外游客展示云南各族群眾熱情好客、淳樸善良、文明有禮的良好形象,讓八方來客感受“始于山水、歸于煙火”的美好。
文旅是帶動千行百業的支柱產業,必須發揮“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不斷提升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度。文旅產業涉及食、住、行、游、購、娛等多個行業,不僅是“游”的產業,更有“融”的特質,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投資增長、激發市場活力的關鍵引擎。當前,我國文旅產業已進入繁榮發展的新時期,產品業態加快迭代重構。走出一條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以資源稟賦為基礎、以創新創優為動力、以融合發展為路徑,打造文旅產業生態圈,使旅游業態更豐富、游覽更舒心、消費更活躍,更好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做好“旅游+生活”文章,按照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思路,盤活農村閑置資產,盤活城市存量房,圍繞避暑避寒、度假旅居等需求有針對性地發展房地產,打造“好地方+好房子+好生活”旅居云南新品牌,吸引更多的藝術家、科學家、企業家、數字游民來旅居生活、創新創業,從游客變成創客,成為新的“云南人”。做好“旅游+康養”文章,積極促進醫養結合,支持開發森林康養步道、中醫藥膳食療、溫泉療愈等特色產品,鼓勵醫療資源賦能康養項目,打造一批集民族醫藥體驗、健康管理于一體的高品質康養中心。做好“旅游+體育”文章,深度挖掘高山大江、湖泊峽谷等優勢戶外資源,著力推廣登山、越野、徒步、漂流、滑雪、攀巖等戶外旅游新業態,持續提升“高原訓練勝地、戶外運動天堂、四季賽事樂園”影響力。做好“旅游+科技”文章,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低空技術在文旅領域創新應用,積極發展智慧旅游,打造豐富多樣的新產品、新場景和新體驗,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激活文旅消費潛力。
文旅是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產業,必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構建共居共融環境,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旅活動在激發精神共鳴、增進文化認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利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走出一條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必須大力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光榮傳統,縱深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在深化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中推動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作出示范。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加快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好滇緬公路、南方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傳統村落、歷史建筑保護力度,推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充分挖掘提升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創作更多反映民族團結進步實踐的文藝精品,推出更多展現民族團結進步風貌的旅游線路,在給廣大游客帶來美好精神享受的同時,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植于心底。推動各族群眾共居共融,持續做強昆明、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等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深入實施“枝繁干壯”、“幸福花開”、“石榴紅”等工程,辦好潑水節、火把節等知名民族節慶,吸引各方游客融入當地生活,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進一步鞏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良好格局。

近年來,云南省加強洱海全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建成129公里生態廊道,提供了“水清、岸綠、景美”的親水空間。圖為2024年11月8日,游客在洱海邊與海鷗親密互動。 大理州洱海管理局 供圖
文旅是踐行“兩山”理念的綠色產業,必須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守護好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文旅產業被稱為“無煙工業”,好環境本身就是寶貴的旅游資源。云南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美譽,生態美麗是云南旅游的核心競爭力。走出一條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必須立足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戰略定位,堅持以生態保護引領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激活生態價值,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之路越走越寬。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加快推進亞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貢山、哀牢山等國家公園創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呵護好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建好環湖濕地公園和生態廊道,圍繞滇金絲猴、黑頸鶴、紅河哈尼梯田、景邁山古茶林等主題,謀劃推出一批生態游精品線路,努力實現生態美、旅游興、百姓富有機統一。深化綠美云南建設,統籌推進美麗交通、美麗園區、美麗社區、美麗景區、美麗河湖等建設,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把樹種在房前屋后、種在道路兩旁,持續扮靚生活環境和旅游景區,讓老百姓和廣大游客共享綠的空間、美的環境。推動游覽方式綠色轉型,制定出臺扶持政策,鼓勵綠色出行,聚焦住宿、購物、餐飲等關鍵環節,推廣使用無害化、可降解產品,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教育,讓游客在感悟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形成綠色消費和健康生活方式。牢牢守住生態底線,堅持帶污染的錢再多也不賺、帶污染的項目再大也不要,持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讓七彩云南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
文旅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開放產業,必須更好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深化國際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充分展示邊疆民族地區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旅游天然具有開放包容的屬性,能夠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云南作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前沿和窗口,肩負著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使命。走出一條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必須錨定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目標,充分發揮與周邊國家地相鄰、人相親的優勢,不斷加強文旅交流合作,吸引更多海外游客走進云南,親身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和成就。通過人文交流拉緊情感紐帶,持續辦好中國—南亞博覽會、騰沖科學家論壇等重大活動,拓展“全球南方”媒體智庫高端論壇、“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效應,聚焦減貧、教育、醫療等領域實施好“小而美”民生項目,厚植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礎。通過文旅宣介彰顯云南魅力,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雙向發力,做強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邀請海外涉旅企業、協會、媒體等來滇采風,加強面向主要客源地的宣傳推介,講好七彩云南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生態美麗、開放發展等故事。通過跨境旅游促進相知相親,抓住國家擴展過境免簽政策范圍、出臺東盟國家旅游團免簽入境西雙版納政策等機遇,加快跨境旅游合作區和邊境旅游試驗區建設,持續做大跨境旅游規模,讓各國游客不僅在云南領略美景、收獲友誼,更從體驗“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中讀懂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