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國慶中秋假期,各地群眾選擇多種方式出游賞景、放松休閑,歡度“雙節”。 圖為10月5日,游客在寧夏銀川市鼓樓步行街游玩。 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圖為10月5日,游客在重慶奉節白帝城景區觀賞夔門景色。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當金秋時節遇上黃金假期,人們奔赴大江南北,文旅市場熱力十足。據交通運輸部消息,今年國慶中秋假期(10月1日至8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24.33億人次,日均3.04億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同比增長6.3%。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國慶中秋假日8天,全國國內出游8.88億人次,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23億人次。
從北國山麓到南海之濱,從西部高原到東方沃野,愛國氛圍疊加出游熱情,流動中國盡顯澎湃活力;從國旗下的熱淚盈眶到紅色游的方興未艾,從聽風賞秋中的輕松愜意到古建文博里的流連忘返,“人氣旺”帶動“消費火”,假日中國一派欣欣向榮。
雙節同慶,大好河山激發家國情懷
10月1日清晨,江蘇省南京雨花臺烈士就義群雕前莊嚴肅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升國旗儀式隆重舉行。國歌鏗鏘奏響,五星紅旗伴隨朝陽冉冉升起,現場游客自發肅立、行注目禮,在晨光中感悟家國情懷。
同升一面旗,共祝祖國好。北京天安門廣場、澳門金蓮花廣場、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各地舉行升旗儀式,裝點國慶元素,一抹抹“中國紅”點燃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前往遵義會議會址體驗《轉折·從頭越》VR項目,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唱響《歌唱祖國》……人們探訪紅色地標,追憶崢嶸歲月,在游覽中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旅游別樣紅。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慶中秋假期,全國各地依托紅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紅色旅游景區成為游客的熱門選擇。
“今年國慶來陵園的游客數量明顯增多,假期前三天我們共接待游客7.5萬人次,熱度超過預期。”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宣傳策劃處處長郭琦說,今年國慶中秋假期,陵園安排人員提供微宣講、定時講解服務,還設置紀念章打卡點,讓游客在互動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認知。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看來,這個假期紅色旅游客流保持高位運行,并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客群結構持續年輕化,紅色文化實現‘破圈’傳播。二是科技賦能體驗升級,紅色景點運用數字技術,再現歷史場景,增強了紅色教育的感染力。三是融合業態更加豐富,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生態旅游、研學旅行結合,形成多種發展模式。”
8天長假帶給人們更多團聚出游的靈感,以“跟著賽事去旅行”為代表的特色玩法也頗受歡迎。中國網球公開賽、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中國大滿貫賽又一次在“黃金周”相遇,“蘇超”“川超”等省級業余足球賽事激戰正酣,路跑、騎行、游泳等全民健身活動也在各地火熱開展,人們在揮灑汗水中享受運動的快樂。
“‘跟著賽事去旅行’深入人心,‘一人參賽全家旅游,一場賽事多日消費’成為新風尚,體育賽事持續發揮引流作用,文商旅體已成為帶動消費、擴大內需的‘黃金組合’。”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司長楊雪鶇表示。
文旅交融,傳統文化煥發嶄新生機
10月7日早上8點,北京故宮午門前的廣場人潮如織。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上,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東晉王珣的《伯遠帖》等書畫珍品亮相,吸引眾多游客前往參觀。
不僅是故宮博物院,各地文博場館普遍是“頂流”,南京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熱門博物館在國慶中秋假期“一票難求”。“‘博物館熱’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博物館走進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文物、文化和旅游正在更深程度、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融合發展。”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說,我國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不同區域、層級、類型、屬性的博物館均衡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多樣的文化選擇。
文物古跡的深厚積淀、古街老巷的人文魅力、國潮體驗的今昔融合、非遺展演的別出心裁……燦爛文化與佳節出游交融,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共舞,“黃金周”更有“文化味”。
作為文旅融合的創新業態,“非遺+旅游”同樣出彩。在福建省漳州古城,非遺展演、情境戲劇等輪番登場,為人們帶來了一場融合閩南風情、非遺技藝與國潮元素的文化盛宴;在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的書畫文化體驗館,家長與孩子一同研墨、鋪紙、刷印,古老技藝在指尖流轉,短短幾分鐘,一幅幅雕版印刷作品便躍然紙上。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正在深度融合發展。“傳統文化在創新表達中煥發新生,成為雙節假期吸引游客的重要引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規劃研究院院長張祥宇說。
供需兩旺,假日經濟映照活力中國
峽谷間霧氣氤氳,北盤江上625米高空處亮起光帶,“世界第一高橋”貴州花江峽谷大橋水幕燈光秀啟幕。只見大橋如云端飛虹,在橋體中央,300米水幕飛流噴涌、氣勢磅礴。
9月28日,花江峽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在國慶中秋假期迅速掀起“打卡熱”,游客數量激增。這座“超級工程”也是國內首個集“橋梁觀光+橋梁運動體驗+旅游服務”為一體的橋旅融合綜合體。區別于其他大橋,游客不僅能鉆進橋體走玻璃棧道,還能乘坐觀光電梯上到橋塔喝咖啡,體驗攀巖、滑翔傘、無繩蹦極等極限運動。
豐富的文旅供給,既催生了人氣、引來了客流,也帶動了零售、餐飲、住宿等消費市場“多點開花”。“假期前幾天預訂幾近滿房,平均入住率達85%!”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茅草園民宿主理人王劍語氣里透出藏不住的喜悅。
該民宿所在的青山村,是余杭區打造復合型鄉村微度假品牌活動——“長三角生活派對”的重要地點。王劍告訴記者,今年國慶中秋假期,“聽見青山音樂會”“自然學校國慶課程”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年輕游客前來,村里人氣十足。
雙節假期,余杭區策劃了“長三角生活派對”等40多項文旅體活動。“我們在節前發放500萬元文旅消費券,推出‘暢游余杭交通補貼’,并上線百余項文旅優惠。雙節期間,全區重點景區(點)總客流達193.72萬人次,同比增長41.41%。”余杭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假日是消費成色的“試金石”。各地點亮消費新場景、創造消費新體驗,在供與需的雙向奔赴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潛力持續釋放。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商務部重點監測的78個步行街(商圈)客流量、營業額分別增長8.8%和6.0%,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7%。
假日也是觀察經濟熱度的一扇窗口。國慶中秋假期,北京累計接待游客2509.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花費31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4.7%;廣東省廣州市累計接待游客1738萬人次,實現文旅消費總額15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5%、18.1%……翻開各地的假期文旅成績單,接待游客數量、旅游花費等數據傳遞出積極信號。
流量聚起來、人氣火起來、消費旺起來,中國經濟的韌性深植于14億多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里;文旅火熱,涌動著奔赴“詩和遠方”的熱情,更映照出一個生機勃發、自信開放的活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