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數據資源 豐富監督場景
數智賦能“三資”監管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瑤
近日,在云南省嵩明縣紀委監委的監督下,牛欄江鎮古城村村干部周某按程序補繳了拖欠的村集體土地租金。
此前,嵩明縣紀委監委通過昆明市紀委監委“數字昆紀”監督平臺的農村集體“三資”科學監管模型,發現周某以其妻子名義,低價租用古城村八里鋪十一小組集體土地8畝,租期長達20年且長期拖欠租金。經核查,該縣紀委監委給予周某及相關責任人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挽回經濟損失4.36萬元。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基層監督的重點。貫徹落實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部署,各地紀檢監察機關借助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持續深化治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織牢織密監督網,守護鄉村振興“家底子”。
上海市閔行區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目前擁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共計135個。截至今年8月,該區農村集體總資產已高達1463.46億元,凈資產為574.89億元。如何推動這些家底持續壯大,切實守護集體利益,已成為該區紀委監委監督執紀的重要任務之一。
“規范集體資產出租管理、租金收繳、經濟合同簽訂是深化‘三資’監管,管好用好家底的重要抓手。”閔行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申農碼”服務平臺整合了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數據,該區紀檢監察機關充分利用“申農碼”服務平臺,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合同、租金應收未收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核實,形成問題清單并督促整改,嚴查虛報冒領、侵占挪用、違規處置集體資產等違紀違法行為。
集體資產資源閑置低效,是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面臨的共性難題。在江西省資溪縣,縣農業農村和水利部門依托江西省“三資”治理大數據監管平臺,目前已完成全縣近300項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紅黃綠”三色可視化建檔:紅色代表長期閑置未利用的資產資源,黃色表示出租到期、待重新招租的資產資源,綠色則表示已通過自用、出租、發包等方式投入使用的資產資源。
“資溪地處丘陵地帶,可視化管理不僅為因地制宜管理和利用資產資源提供了便利,也為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工作提供了抓手。”資溪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紀檢監察機關重點關注紅色資產資源中的山場項目,圍繞使用效率、租期和價格等問題,探索建立山場租賃簽約價及市場價比價監督模型,先后發現農村集體山場疑似“超長期、超低價”租賃流轉檔案43份,推動助農增收節支挽損209.2萬元。
近年來,農村集體經濟規模的持續壯大,進一步要求紀檢監察機關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的及時性、全面性和穿透力。
在重慶市萬州區紀委監委的監督推動下,該區農業農村委等部門搭建了覆蓋全區508個村社的集體資金大數據監督管理平臺,既能對相關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智能分析研判,又能根據設置的預警模型及時發現違規行為和潛在問題,推動監管從“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防控”。
萬州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該區紀委監委第九紀檢監察室和區農業農村委組成工作組,不定期對平臺預警信息進行分析研判,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處置。自平臺運行以來,已實現4.15億元集體資金的全流程線上監管,規范收付資金13.41億元,預警整改問題318件。
公開透明是有效管理和利用農村集體“三資”的關鍵,也是紀檢監察機關積極推動的重要方向。隨著“親清廉拍”的應用推廣,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農村資產資源監管透明度得到了顯著提升。
“親清廉拍”是余杭區紀委監委與區農業農村局依托浙江省基層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應用,聯合創設的村級資產資源處置嵌入式監督應用場景。該應用場景聚焦云端入庫、目標資產、民主決策、實地核實、線上審批、網上競拍、電子留檔、指尖監督等8個關鍵環節,構建22個監督模型,促進村級集體資產規范管理、透明公開。該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親清廉拍”將資產運行置于“云端”,實現管理公開化、智能化,大幅提高了農村資產資源監管的透明度,不僅有效規避了村集體資產租賃中的“人情標”“面子標”問題,還能直觀顯示全區各鎮街資產資源拍賣情況,及時將異常線索推送至紀檢監察機關和職能部門,推動問題發現和整改,防范村級集體資產處置過程中的廉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