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云舒

近年來,浙江省湖州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動綠色發展。圖為近日拍攝的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漁光互補”項目,桑基魚塘系統與清潔能源利用構成一幅和諧的生態美景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為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沙子鄉,風力發電機組不斷生產著綠色電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中國對照《巴黎協定》要求、體現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標。”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發表視頻致辭,宣布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站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氣候危機日益深重的十字路口,這不僅是中國在落實“雙碳”目標的道路上邁出的關鍵一步,更是向世界遞交的一份沉甸甸的“中國答卷”。
全面展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與力度
國家自主貢獻,是各締約國根據《巴黎協定》制定的國家氣候行動計劃,每五年更新一次。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重要節點。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全面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與力度。
“此次宣布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是‘1+3+3’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一攬子目標。”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解讀,其中的“1”,指新提出的量化指標,即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總量減排的目標;第一個“3”,指3個關鍵定量指標,即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第二個“3”,指3個新提出的定性指標,即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看來,這一目標體系是基于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長期戰略,綜合考慮經濟增長、能源保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國際國內復雜因素影響,統籌發展與減排,盡最大努力制定的國家自主貢獻。
目前,中國已經提交了三輪國家自主貢獻。與前兩輪相比,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實現了關鍵突破:首次將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納入總量控制范圍,標志著應對氣候變化從相對減排邁向全經濟范圍的絕對減排。柴麒敏表示,據測算,到2035年,中國溫室氣體凈排放量預計將比峰值下降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一絕對減排量,超過了美國與歐盟碳達峰后五年下降量的總和,遠超發達經濟體歷史同期水平,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將深刻指引中國未來十年的產業與技術路徑。”
統籌減緩與適應,系統夯實轉型根基
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另一大突破,是首次提出“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體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一貫堅持的“減緩和適應并重”理念。
氣候適應型社會的核心,是系統提升農業生產、城市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2022年,多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我國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氣候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得到有效防控,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本輪國家自主貢獻將適應能力建設提升到新高度,既是對該戰略的呼應,也是堅持以人為本、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柴麒敏告訴記者。
在持續強化適應能力的同時,我國減緩氣候變化的工作也取得扎實進展。近年來,通過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當前,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光伏組件和風電裝備全球市場供應占比分別超過80%和達到70%,推動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近十年來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202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占全國新增電力裝機的86%,超過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總量的一半。在傳統產業方面,累計完成11.2億千瓦煤電機組及9.5億噸粗鋼產能的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高排放車輛近5000萬輛。全國碳市場穩定運行并持續擴圍,今年3月將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納入管理后,已覆蓋全國60%以上的碳排放量。
“這些成效為我國落實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實現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指引‘十五五’綠色低碳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柴麒敏說。
直面全球挑戰,彰顯大國擔當與智慧
當前,全球氣候治理正面臨嚴峻挑戰。在世界格局加速演變的背景下,個別國家推行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不僅沖擊國際規則與秩序,也嚴重阻礙了綠色低碳和韌性技術的全球開發與擴散。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統籌發展與減排的難度持續加大。
在柴麒敏看來,中國實現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絕不是觸手可及的,甚至不是踮起腳尖就能夠到的,而是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的。”他強調,中國與發達國家發展階段不同,后者是在原有排放絕對量下降的基礎上繼續實現深度減排,而中國則是從碳達峰前的階段過渡到排放絕對量下降的階段,其背后所需的能源與產業系統性變革規模空前、任務艱巨。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以知難負重的歷史擔當,鄭重提出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勁動力。這一目標,與中國一貫的扎實行動一脈相承:過去數年,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系統推進減排;通過“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提供綠色技術、裝備與資金支持。從推動《巴黎協定》全面落實,到促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國始終是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和實干家,不斷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體系。
“此次中國發布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為信心不足的國際社會注射了一針‘強心劑’,提供了一顆‘定心丸’,為面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注入了持續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又一次向世界傳遞一個強烈而清晰的信號——中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重要貢獻者和關鍵引領者。”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海濱表示。
將宏偉藍圖轉化為切實行動,需要系統的實施路徑。多名專家建議,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能源結構轉型,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動高耗能行業減排;另一方面需完善政策與制度保障,運用多元政策工具,引導社會資金精準流向儲能、綠氫等前沿領域,通過構建完整產業鏈和豐富應用場景來凝聚減排合力。
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是中國面向未來作出的莊嚴承諾。前路雖非坦途,但方向已然明確——中國將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以堅定的決心和扎實的行動,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鏈接 | 監督護航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職責,強化政治監督,堅持問題導向,以有力有效監督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在清潔能源項目建設一線,紀檢監察機關將監督嵌入全過程,確保重大項目高效推進、廉潔運行。海南省文昌市紀委監委針對節能提效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堵點難點問題,由班子成員帶隊下沉一線,對全市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重大項目開展“嵌入式”精準監督,對相關問題線索深挖徹查,堅決斬斷風腐勾連鏈條。同時,詳細了解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定期反饋監督結果,強化問題整改,督促相關部門改進作風、履職盡責,推動綠色低碳從理念落實到制度、從實踐拓展到示范。
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紀委監委聚焦節能降耗和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深入文峰區發改委及相關企業,了解政策落實、項目審批、資金使用等情況,著力發現責任虛化、作風不實、推進緩慢等問題。在推動分布式光伏高質量發展方面,結合“親清紀檢訪千企”活動,建立“部門聯動、問題會商、限時辦結”機制,壓實職能部門責任。截至目前,全區整區屋頂光伏累計并網容量已達15.6萬千瓦時,其中工商業廠房屋頂光伏并網容量達3.84萬千瓦時,清潔能源替代成效顯著。
面對綠色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紀檢監察機關精準施策,推動破解難題、優化生態。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區紀委監委駐區經濟和信息化局紀檢監察組在走訪東方電氣(成都)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時,了解到該公司在制氫加氫一體站項目落地方面存在困難,隨即開展監督工作,督促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切實履行產業推進主體責任,積極對接應急管理、生態環境等市級相關部門爭取支持,打通政策壁壘,助力西南地區首座電解水制氫加氫一體站順利建成。以此為契機,該紀檢監察組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對氫能產業發展全鏈條的監督,推動監督單位壓實責任、優化服務、提升效能。當前,郫都區氫能產業生態持續優化,已集聚上下游企業20余家。2025年1至8月,全區氫能產業規上企業達11戶,實現總產值達22億元。
在推動綠色低碳政策落實與資金使用規范方面,上海市浦東新區紀委監委牢牢牽住責任制“牛鼻子”,綜合運用“室組+職能部門”協同聯動機制,通過碰頭會、例會、座談、調研等方式跟進“雙碳”目標落實情況,及時反饋監督意見、提出建議,推動浦東新區發改委等部門科學系統編制年度碳達峰碳中和及節能重點工作,修訂節能低碳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臺綠電補貼政策,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光伏、綠色制造、節能技改等項目。在試點示范創建方面,該區紀委監委成功推動國際旅游度假區核心區、濰坊街道濰坊九村、老港生態環保基地等入選上海市首批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范創建名單,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與發展模式。(李云舒)
對話 | 開啟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
訪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
中國正式提出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這一目標意味著什么?將如何推動我國綠色低碳轉型?記者采訪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
記者:此次提出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其核心意義是什么?有哪些歷史性突破?
柴麒敏: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明確了未來十年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任務,這是一份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系統性變革的行動指南,也是引領和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繁榮的路徑藍圖。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范圍歷史性擴展,涵蓋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林業等所有關鍵部門,貫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經濟環節。一個標志性的進展是,首次將甲烷、氧化亞氮、含氟氣體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納入總量控制范圍,歷史性地實現相對下降目標向絕對下降目標的轉變。這標志著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正向全經濟領域、全鏈條綜合治理縱深推進。此外,中國提出在條件允許時“力爭做得更好”,體現更為積極進取的戰略決心。
記者:在能源轉型和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方面,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將如何發揮作用?
柴麒敏: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延續提出并強化了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等關鍵能源指標,以及森林蓄積量指標,這將加快推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的部署和發展,實現煤炭消費比重的穩步下降,還將通過生態保護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推動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匯能力提升,充分展現中國在碳中和愿景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力度。此外,新目標將通過加強碳市場建設,來打造綠色的、韌性的新發展模式。中國已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未來將在現有電力、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基礎上,進一步納入石化、化工、造紙、民航等行業。到2035年,碳市場將覆蓋全國約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主要高排放行業全覆蓋。這將使碳價格信號充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更好發揮市場激勵作用,推動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
記者:實現這些目標將帶來怎樣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柴麒敏:其實施將催生巨量的綠色投資與就業新空間,并顯著降低全球轉型成本。當前,以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優勢已逐步顯現,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國家自主貢獻的實施將進一步重塑產業格局,釋放政策、市場和技術創新活力。預計未來十年,中國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將超30萬億元,帶動高質量綠色投資和消費,創造數百萬高質量就業崗位,使綠色低碳新質生產力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實現更普惠的綠色社會效益。同時,這也將產生巨大的正向溢出效應,為全球綠色技術和產品提供廣闊市場,顯著降低全球轉型成本,為國際可持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李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