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自東風航天城報道

圖為11月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拍攝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和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會師后拍攝“全家福”照片的實時畫面。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10月31日23時44分,搭載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11月1日4時58分,在軌執行任務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入駐中國空間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會師”。
此次任務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7次飛行任務。神舟二十一號飛行乘組由張陸、武飛、張洪章組成,張陸擔任指令長。他們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后,將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工作,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施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持續發揮空間站綜合應用效益。
航天員乘組新老搭配,涵蓋我國現役3種航天員類型
10月30日上午11點10分,神舟二十一號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
此情此景,對張陸來說并不陌生。2022年11月,他曾作為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的03航天員在這里首次亮相。時隔兩年多再度叩問天宮,張陸以豐富的經驗扛起了指令長的重任。
從組合搭配看,神舟二十一號乘組依舊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帶新”的方式選拔,3名航天員分別為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涵蓋了我國現役3種航天員類型。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的主要職責包括對空間站組合體的平臺照料與站務管理,以及設備的維護維修與升級等。
武飛出生于1993年10月,是目前我國最年輕的航天員,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2020年9月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
“迎來自己的首次飛天任務,我深感無比幸運。”武飛說,這份幸運,源于我們正處于一個航天事業跨越式發展的偉大時代;源于常態化的天地往返讓年輕一代有了更多、更早為國出征的機會;更源于成千上萬名科研工作者用智慧與汗水搭建起這座通往星辰大海的“天梯”。
張洪章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創新研究。2018年,在得知我國首次從科研人員中選拔航天員載荷專家的消息時,他毫不猶豫報了名。在他看來,在中國空間站,可以做前人一直想做而又做不了的研究。這不僅意味著科學理想和飛天夢想的完美融合,也是個人成長與時代使命的桴鼓相應。
“經過5年的訓練,我深切感受到從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長為一名航天員的艱辛與榮耀,更深切感受到成千上萬航天人流淌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繼續前行。”張洪章說。
空間探索是人類的共同事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實施以來,一直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敞開胸懷開展國際合作,讓航天科技成果更好增進人類福祉。在10月30日舉行的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工程辦公室綜合計劃局局長張靜波介紹了外籍航天員的選拔情況。
“今年2月中巴雙方簽署合作協議后,正式啟動了巴基斯坦航天員的選拔工作,與中國航天員選拔一樣,這項工作也分為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其中,初選工作正在巴基斯坦實施,復選和定選工作將在中國實施。”張靜波表示,按計劃,定選完成后,將有2名巴基斯坦航天員與中國航天員一起接受訓練。根據我國空間站飛行任務中期規劃和合作進展,將擇機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員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執行短期飛行任務,飛行期間除了完成乘組的日常工作外,還將承擔巴方科學實驗等工作。
載人飛船首次實施3.5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新艙外航天服即將啟用
11月1日3時22分,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3.5小時,創造了神舟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最快紀錄。
這是神舟載人飛船首次實施3.5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此前,神舟十二號至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均采用6.5小時交會對接方案。“3.5小時快速交會對接方案,減少了飛船遠距離導引段軌控次數和飛行圈次以及近距離導引飛行時間,意味著航天員艙內等待時間縮短、能源消耗需求降低,既提高了飛船的自主交會對接能力,又增強了我國空間站任務規劃的靈活性和應急響應能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李喆說。
快速交會對接,對飛船入軌精度提出了極高要求。“飛船必須被放置在一條與空間站軌道高度契合的‘快車道’上,不容偏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孟慶堯說。
如何才能將飛船又穩又準地送入“快車道”?執行此次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實施了近20項技術狀態改進,進一步提升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控制系統采用了產品化雙十表光學慣組(高精度的慣性導航設備),讓火箭的“感知”系統更敏銳,“決策”系統更精準,滿足載人飛船3.5小時快速交會對接的精度要求。
完成乘組輪換后,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結束“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在軌期間,該乘組進行了4次出艙活動,不但完成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開展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還通過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驗證了節點艙作為備用出艙口的性能,為未來多樣化出艙任務提供了更多選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在太空出艙活動過程中的核心裝備,保障航天員在艙外活動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業。今年7月,有兩套新艙外航天服隨天舟九號貨運飛船上行。與之前的艙外航天服相比,新艙外航天服在確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在熱舒適性、人機操作界面、操作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改進,航天員穿著更為舒適便捷。
據張靜波介紹,目前在軌的艙外航天服中有1套已使用超過20次。科研人員在原本3年15次的設計指標基礎上實現了在軌延壽,使其成為首套在軌開展壽命評估并延壽使用的艙外服。今后,計劃不再使用該套服裝執行出艙任務,但還將對其關鍵材料、特征參數開展詳細測試研究。
一棒接著一棒跑,錨定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目標不動搖
作為載荷專家,張洪章主要承擔空間站科學與技術應用研究任務,具體包括實驗操作、實驗觀測、數據采集、整理與分析等。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己參與的科研項目也隨神舟二十一號任務搭載上行。
將自己設計的實驗帶到空間站是每一位載荷專家的夙愿,張洪章覺得很幸運。“在中國空間站這個國家級實驗室,我們將竭盡全力完成好每一項凝聚著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智慧與汗水的科研項目,助力中國在科技領域實現更大的跨越與突破。”張洪章說。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將首次在軌實施國內嚙齒類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選用2雌2雄4只小鼠,隨飛船上行并進行在軌飼養,重點研究失重、密閉等空間條件對小鼠行為模式的影響。
“小鼠與人類基因同源性高、體型小、繁殖周期短且易于進行基因編輯,是開展生命體空間生理、病理及生長發育和繁衍研究的理想對象。”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黃昆說,在軌飼養5到7天后,小鼠將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探索小鼠多組織器官在空間環境的應激響應和適應性變化規律。
按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將新開展27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主要針對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航天新技術等多個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仰望蒼穹,中國人的“太空家園”熠熠生輝。
202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
天宮空間站彰顯中國特色。“中國航天火箭上、飛船上的發動機,全是我們自己的。這是逼出來的自力更生。”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自豪地說。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多達上百家,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天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加快建設航天強國位列其中。
瞄準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新目標,載人航天工程全線爭分奪秒、攻堅克難——
目前,載人登月任務各項研制建設工作總體進展順利,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著陸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載人月球車等飛行產品已完成初樣階段主要工作,科學研究與應用系統已完成各次飛行任務載荷方案設計工作,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地面系統研制建設工作正加速推進。
“今年,我們已組織完成了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二級動力系統試車、系留點火試驗,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試驗,攬月著陸器著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等。”張靜波說,后續還將組織完成攬月著陸器集成測試,夢舟載人飛船熱試驗和最大動壓逃逸試驗,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低空飛行及技術驗證飛行等試驗。
張靜波表示,后續還有不少新技術需要驗證,產品研制工作量大、質量要求高,飛行試驗安排銜接緊密、進度緊張,各項工作面臨風險挑戰。載人航天工程全線將繼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科學統籌、團結協作、奮力拼搏,確保圓滿完成各項研制任務,為如期實現載人登月任務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新進展,更多航天科技全面開花、賦能百業——
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與地面科技人員密切配合下,在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比如,在空間環境下獲得了高質量的蛋白晶體,有望為腫瘤治療提供潛在靶點;鎢合金被成功加熱到3100攝氏度,刷新了國際空間材料科學實驗最高加熱溫度的紀錄;等等。
由蔚藍星球飛向浩瀚星空,一次次振奮人心的火箭騰飛,勾勒出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的向上軌跡。“我們一定牢記使命,不負重托,讓五星紅旗在浩瀚太空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用圓滿的成功向祖國和人民報告!”張陸說。
記者手記丨乘“東風”赴天宮
在甘肅和內蒙古交界處,有一座特殊的小城——東風航天城。“城”如其名,這里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源地,也是中國航天事業起步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之初,航天事業處于一片空白。黨中央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發展航天事業的偉大決策,吹響了中華民族向宇宙進軍的號角。1958年,接到一紙命令,剛從抗美援朝戰場歸國的志愿軍第20兵團將士們征塵未洗,與工程兵部隊一同挺進西北大漠。他們住地窩子、吃“沙拌飯”、喝鹽堿水,僅用兩年六個月的時間就建成我國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此后的十多年間,在這片茫茫戈壁上,中國“兩彈一星”中的首枚東風導彈、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先后問世,兩彈結合試驗成功實施。
問天之路絕非坦途。站在已“退役”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下,眼前是一望無垠的戈壁灘,勁風夾著沙粒在耳邊呼嘯。距離塔架約500米,深埋在沙丘下的5020地下控制室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任務的指揮所。當年使用過的儀表設備已顯老舊,墻面上的紅色標語依然震撼人心: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與老塔架遙相呼應,載人航天工程的天藍色發射塔架巍峨矗立。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一個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拔地而起。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空間站巡天……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航天人把祖國的榮耀一次次寫上太空。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距發射場約7公里處,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安葬著700多位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犧牲的英雄先輩。每次航天員出征太空前,都會專門前往這里緬懷先烈。無論走得多高、多遠,他們都不會忘記從何啟程、為何出發。這是中國航天的精神傳承。
在前往東風航天城的路上,沿途會看到一片片金色的胡楊林。戈壁灘干旱、貧瘠,胡楊樹深深扎根,由少變多,由弱變強,最終成為一道靚麗風景。航天人也像胡楊一樣,在“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澆灌下,以昂揚向上的姿態逐夢九天。
倘若從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邊際回望,地球不過一粒微塵;而就在這粒微塵之上,神舟二十一號乘“東風”、赴天宮,帶著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再次駛向浩瀚星海。(柴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