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在歷史長河中,家庭不僅是生活的港灣,更是家國情懷傳承的起點。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開設《清風之聲·抗戰烽火中的家書》特別欄目,帶大家穿越時空,打開一封封歷經戰火洗禮的家書。這些家書是抗戰歲月里的珍貴記憶,它們承載著戰士們對家人的深深眷戀,對國家的無限忠誠。這些家書里有對父母的牽掛,對子女的期許,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從字里行間,我們能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際,先輩們舍小家為大家,毅然奔赴戰場的堅定決心,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詮釋著家國情懷,也傳遞著樸實而偉大的家風。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封來自抗戰烽火中的家書,記錄情感,以史為鑒,照亮未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節目《抗戰烽火中的家書》——展現藏在字里行間的家國記憶。
朱德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他從小就立下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1909年,懷著“非得救國不可”的信念,他投筆從戎,遠走云南。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出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不久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的朱德才得以與四川親友書信往來。1937年9月,在率部前往抗日前線的途中,朱德給遠在四川南溪的妻子寄去一封家書。這是他10年來第一次寫家信。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家人的牽掛和抗戰必勝的決心。

朱德1937年9月5日家書(圖源:方志四川)
玉珍:
別久念甚。我以革命工作累及家屬,本屬常事。但不知你們究受到何等程度,望你接信后將十年情況告訴我是荷。理書、尚書、寶書等在何處?我兩母親是否在人間?你的母親及家屬如何望告。
近來,國已亡三分之一,全國抗戰已打了月余,我們的隊伍已到了前線,我已動身在途中。對日戰爭,我們有信心有把握打勝日本。如理書等可到前線來看我,也可以送他們讀書。我從沒有過一文錢,來時需帶一些錢來我用。自別了你后,我的行動諒你是知道的,不再說,此問近好。
劉鐘
9月5日
信件最后的署名“劉鐘”,是朱德的化名。信中的“兩母親”是指朱德的生母鐘氏和養母劉氏,理書是朱德二哥的兒子,尚書是朱德的養子,寶書是朱德的兒子朱琦。因遭受國民黨迫害,他們流落在外。
信中,朱德表示,“對日戰爭,我們有信心有把握打勝日本。”同時,他也提及“來時需帶一些錢來我用”。此時,朱德已是軍中總司令,為何還要家中送錢給他用?這個疑問將在他的另一封信中得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