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夏天,繼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茶馬古道、梅里雪山后,迪慶州又多了一張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這里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跡、風貌古樸的傳統村落、賡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優良的自然生態相互依存。截至目前,迪慶州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目錄280項,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8項、省級50項。

攝影作品《鍋莊舞》
鍋莊舞,藏語意為“圓圈舞”,有上千年歷史。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舞蹈時男女分列半圓,拉手成圈,由領舞者引導問答對唱,無樂器伴奏。動作含“悠顫跨腿”“趨步輾轉”等,節奏先慢后快,隊形順時針行進。鍋莊舞是迪慶群眾最為喜愛的民間自娛性舞蹈之一,在月光廣場的日常共舞、婚禮中通宵達旦的“永恰”祝福、藏歷新年的節慶歡騰、獨克宗古城的文旅篝火中鮮活綻放。

攝影作品《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傈僳語意為“山羊的歌舞”或“學山羊叫的歌調”,服飾保留古風,頭綴麥草瓔珞,風格粗獷奔放。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舞蹈開頭以悠長顫音模擬羊鳴,無樂器伴奏,全程踏歌起舞;舞步含跳山羊、舞旋風等十多種動作,隊形多變;歌詞涵蓋神話、勞作、婚喪等,可即興創作。表演時男女分隊,領唱與合唱呼應,若對歌激烈可持續數日。

攝影作品《尼西黑陶(藏族黑陶)》
尼西黑陶(藏族黑陶)是傳承兩千年的非遺瑰寶,發源于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2008年,尼西黑陶(藏族黑陶)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匠人以高原紅白黏土為魂,歷經采土、制坯、燒制等十余道古法淬煉,成就“黑如漆、光如玉”的藏族陶韻。它既是藏族火塘文化中酥油茶罐、炊具的日常載體,也是藏族人民精神信仰的物化表達。如今,“土與火之歌”煥發新生,年輕匠人將傳統器皿與當代美學交融,創新推出咖啡杯、藝術花瓶等兼具實用性與收藏價值的作品,向世界傳遞著雪域匠心的美好與溫度。

攝影作品《藏醫藥(藏醫骨傷療法)》
藏族醫藥是中國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迪慶藏醫骨傷療法植根于傳統藏醫創傷學理論,融匯了《四部醫典》的創傷治療精髓。它秉承天然草藥的持久效力與自然屬性,并依據當地資源條件,發展出獨特的治療體系。其治療過程分為3步:前期整復、中期特色外敷藥配合夾板或牽引固定、后期功能鍛煉。其中,中期采用外敷藥加夾板或牽引固定的方式,是該療法最具辨識度的特色。2011年5月,藏醫藥(藏醫骨傷療法)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攝影作品《熱巴舞》
熱巴舞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廣為流傳,是一種以雜劇、啞劇、寓言、歌舞、說唱、氣功、滑稽小戲等藝術種類為一體的技巧表演藝術。2014年11月,迪慶熱巴舞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它具有強烈的表演性、觀賞性和藝術性。表演時,男舞者執銅鈴騰躍旋轉,女舞者擊長柄鼓應和,展現了迪慶人民豪邁堅韌的性格和對自然的敬畏。

攝影作品《迪慶藏香》
迪慶藏香,是傳承千年的獨特手工技藝。其核心在于遵循古法秘方,精選純天然原料——以柏木為基底,融入珍貴藏紅花、甘松、雪蓮、檀香、麝香等數十種藥材香料。制作過程嚴謹,需經原料精細研磨,按特定比例手工混合反復揉捏成團后再以傳統模具塑形或純手工搓制,最后經長時間自然陰干方可成香。成品藏香香氣醇厚持久,具有凈化空氣、安神養生的功效。2017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攝影作品《木碗》
木碗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喝茶、吃飯、盛放糌粑處處可見其身影。主產地為迪慶州德欽縣奔子欄鎮和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木碗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因茶馬古道的興盛而廣為人知。當地匠人嚴格選用優質原木,歷經選料、漫長陰干、反復上天然生漆(土漆)及彩繪等20余道精細工序,成品木碗無毒無味、隔熱防燙、堅固耐用。如今,通過工坊模式傳承發展,木碗暢銷國內外,有效帶動村民增收,成為迪慶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攝影作品《“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主題宣傳活動》
泛著古樸光澤的尼西黑陶(藏族黑陶),盛滿了千年煙火氣;由雪山原木雕琢的木碗,每圈年輪都訴說著高原四季;手工藝人以智慧與匠心,讓傳統技藝煥發光彩。每一縷藏香、每一件手工藝品、每一味藏藥,都承載著這片土地世代傳承的智慧結晶,彰顯著迪慶在守護文化根脈、傳承匠心技藝上的堅守。在迪慶高原,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交融共生,非遺傳承的薪火正照亮未來之路。(如里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