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一封封來自抗戰烽火中的家書記錄情感,
以史為鑒,照亮未來!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節目《抗戰烽火中的家書》
----展現藏在字里行間的家國記憶。
19歲的高傳紀是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里記載的年齡最小的烈士,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任龍赤聯縣四區區委書記。同年,在反“掃蕩”斗爭中,高傳紀面對日軍的嚴刑拷打,大義凜然,堅貞不屈,被日軍放出的軍犬活活咬死。
在追尋革命火種的路上,父親高象九始終是他的引路人。從山東到甘肅求學、從甘肅到延安奔赴革命,一封封家書,讓我們被這個中華少年之勇敢、敏捷、樂觀所感染。
1939年4月7日寫給父親的家書中,高傳紀用寫給離別同學的壯行詩表明了自己奔赴前線的意志:
“在今天,我堅定了鐵的意志——打回老家去。
再會吧,在前線上!
民族已到生死關頭,抗戰已到緊要時候,怕什么流血,說什么犧牲。
朋友,讓我們再會吧!
在敵人的后方——游擊隊里。”
1939年5月底,在父親的鼓舞下,高傳紀和幾位進步青年決定到延安去。高傳紀一路不忘給父親寫信,講述他在陜北公學的學習生活:
“這里很好,青年朋友們活躍極了。此地有成仿吾,陳唯實,何干之等好教員,課程有政治常識、游擊戰術、軍事訓練等。早上四點半起床,天黑即睡,睡在窯洞里,相當暖和。這里青年活躍極了,信上不好談,來就會明明白白,我一天跑來跳去真快樂極了,不像在甘中那樣死板了。”
1939年夏天,中共中央決定將陜北公學與其他幾所學校聯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敵后。高傳紀在信中說:
“就連我這樣的身體一天三頓小米還有些吃不住勁,餓得肚子難受得很,總想吃饃饃,但哪里有饃吃呢?饃現在在我們全體同志看來,簡直吃一口比下十次館子還好,雖這樣說,但吃小米也是好的,想我再吃三年五年小米是不成問題的。聽說前面要過敵人封鎖線,餓著肚皮也要走。”
從這些信里,我們能感受到年輕的高傳紀追尋革命火種,勇往直前的信念,他用生命詮釋信仰、用年少熱血鑄忠魂。
2025年3月11日,烈士高傳紀的妹妹高云將珍藏的16封家書捐給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她說:“我覺得特別痛快,從此以后,我沒有心事了。把父親和大哥的書信捐獻給紀念館,才能把英烈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