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一封封來自抗戰烽火中的家書記錄情感,
以史為鑒,照亮未來!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節目《抗戰烽火中的家書》
——展現藏在字里行間的家國記憶。
黨員車耀先,做好努力餐,寫下家風志,鼓勵后來人。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車耀先,按照黨組織指示,帶領全家開辦了一家餐館,取名“努力餐”,物美價廉,贏得百姓好評;偽裝得當,成為黨組織的聯絡站。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車耀先借餐館掩護,創辦《大聲周刊》,活躍在多個社會團體,團結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傳播抗日救亡思想。“努力餐”這家小館,也稱為抗日救亡人士的活動中心,無數仁人志士都被這碗“革命飯”打動:每份投米三四兩,加入肉粒、鮮豆、嫩筍蒸制,色香味俱全。
作為成都抗日救亡運動中的領導人,車耀先于1940年犧牲,時年52歲。在獄中未寫完的自傳序言里,他留下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可貴的家國情懷和對子女的殷殷囑托:
“因念余出世勞碌,磨折極多,奮斗四十年始有今日,兒女輩不可不知也。故特將一生之經過寫出,以為兒女輩將來不時之參考。使知余:出生貧苦,不可驕傲;創業艱難,不可奢華;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謙”“儉”“勞”三字為立身之本,而補余之不足;以“驕”“奢”“逸”三字為終身之戒,而為一個健全之國民,則余愿已足矣。夫復何恨哉?”
在這段文字里,身處牢獄的車耀先在精神上已經瞭望到了革命勝利之時的彩霞,他對子女的囑托簡單平實:為人處世不可有傲氣,保持低調謙虛,生活上低標準,事業上高標準,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不傲、不貪、不懶,唯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去擔當道義。
車耀先的子女說:“回憶父親是痛苦的,也是自豪的。因為我們有一位滿懷革命理想和愛國豪情,無私無畏、堅貞不屈的好爸爸。他引導我們筑牢對革命的信仰,并給予我們無窮無盡的力量。”
今天的“努力餐”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黨史教育基地。嘗一口“革命飯”,也將車耀先胸懷天下、服務大眾的初心本色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