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一封封來自抗戰烽火中的家書,
記錄情感,以史為鑒,照亮未來!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節目《抗戰烽火中的家書》
——展現藏在字里行間的家國記憶。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于1937年至1945年間,以“研究防治疾病與飲水凈化”為名,使用活體中國人、朝鮮人、聯軍戰俘進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效果實驗,犯下了反人類的滔天罪行。
新四軍軍部醫院醫生劉宗歆,放棄父親為其規劃的金融生涯,1933年考入同濟大學醫學專業后,始終活躍在救死扶傷最前線。1941年6月,劉宗歆被聘任為浙江省衢縣臨時防疫處隔離醫院醫務主任,在這片屢遭細菌戰蹂躪的土地上,劉宗歆廢寢忘食,想方設法搶救百姓。1941年12月30日,劉宗歆在救治感染鼠疫的病人時不幸染病離世,年僅29歲。
生前,劉宗歆記掛家人更熱心救人,這封1938年寫給小姨子的信中,他表達了對妻子的妹妹妹照料自家孩子的感謝,也提到對奔赴前線的盼望之情:
四妹妹:
謝謝您為二囡日夜操勞……將來如能長大成業,他該向您表示無限的恩誼……我現在又加入紅十字會醫療隊了,兩三天后,就動身到金華去。金華現在比較是算前方了,傷兵很多,沒有好醫生來救護,醫官都是不好的。金華現在雖然比較的危險,但我們仍是前去,多少人被槍殺了,多少財產土地被毀滅劫去了,難道我個人的生命還過分的重視!我很高興能到前方去生活幾時,到了那里,以后當再詳告近況。
1941年12月26日,劉宗歆寫給妻子的這封信成了絕筆,滿篇都是對工作的熱忱、對家庭的愧疚:
“十日來信收到,我在義烏診治鼠疫已得五十多人,半死半活(發病后一天半內服藥者多治愈,二天后服藥者多死亡),疫勢未減,很忙,短時間不能走開。你到家來信時若疫勢平,我可設法回鄉,若病人仍很多那倒困難了,且等到鄉后再說。母親勸勸她,說我明年一定來看她,保重身體要緊。”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向劉宗歆遺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2013年,劉宗歆烈士遺屬將這批珍貴的家書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長達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千萬個如劉宗歆這樣的醫務工作者,用平凡的堅守、不計回報的付出,筑起了一座民族豐碑。
炮火聯天肉身扛,刺刀地雷振骨穿,就算鼠疫索我命,救死扶傷不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