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一封封來自抗戰烽火中的家書,
記錄情感,以史為鑒,照亮未來!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節目《抗戰烽火中的家書》
——展現藏在字里行間的家國記憶。
長達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前線苦戰,奮勇殺敵;眾志成城,抗日到底。你家有糧我家有布,咱都捐給戰士們,讓他們吃飽穿暖。
愛國紳士于登云主張革新創業、實業救國,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于登云目睹日軍肆意蹂躪東北家鄉和人民,悲憤異常。雖不能親自上戰場殺敵,卻暗地籌糧籌款、提供情報、資助抗日分子。
1932年,日軍進攻蛟河,于登云被日軍駐吉林憲兵隊逮捕關押,自知難逃一死,在獄中給兒子于渤寫下遺書。于登云對父子半途分別深感遺憾,在信中勉勵兒子用心讀書,孝順母親,做弟弟妹妹的表率,并要他增長經驗,擇友慎行,特別是不要口出惡言。
成兒知悉:
你年已不小,本擬父子天年,未想半途分別,你之命,父之運也!所望讀書盡心,務必前途。侍母要孝,勿勞其生氣,以便領你們兄弟子妹過日子。如你母有生氣時,你要蹌之請罪,以何時歡喜為止。兄友弟恭,妹妹之領導,你的責任太大。將來各地處你要均應前往看看,以長經驗。擇友慎行,要比為父有不好之日,你不要口出怨言,以免招禍生此地。善法也。勿得犯口為要。
至囑 父
慈父舐犢情深,諄諄教導,語重情長,催人淚下。愛國紳士于登云在人生最后一刻,留給兒子的是一份至真的家庭溫暖,盡管字里行間未提及抗日精神一個字,但于登云為抗日積極奔走的堅定信念,一言一行早就刻進了子女的心中,錨定了他們未來的航向。
1932年3月23日,于登云等13名愛國志士被殺害于吉林城郊九龍口。妻子為免不測,帶領子女逃亡關內,投奔北平親友。于登云之子于渤本來生性活潑,自父親遇難后,他仿佛一夜長大。他遵照父親的教導刻苦學習,考上了國立東北中山中學,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于渤從輔仁大學畢業。新中國成立后到國家重工業部工作,為國家建設貢獻了一輩子的力量。2010年7月1日,于渤將保存近80年的父親遺書捐贈給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一個小家的故事,一個國家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