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嵩明縣楊橋街道大村子社區,只見這里的大花蕙蘭種植基地鮮花盛開,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花香,到處生機勃勃。主播們正忙碌地直播,介紹每一款花卉特色,工人們則有序地將已售賣的大花蕙蘭打包、裝車,發往全國各地。
鄉村振興要實現突圍,就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楊橋街道是嵩明縣大花蕙蘭主產區,為打造好“花鄉楊橋”名片,嵩明縣紀委監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將花卉產業發展作為開展鄉村振興監督的重中之重,縣鎮村聯動擦亮監督“探頭”,打出監督“組合拳”,嚴查快處花卉產業發展中的責任、作風和腐敗問題,不斷鞏固提升大花蕙蘭產業優勢地位,為推動大花蕙蘭產業向市場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紀律和作風保障。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做好轄區花卉品牌創建,推進花卉種植企業打造屬于自己的綠色品牌,縣紀委監委發揮“室組地”聯動監督優勢,構建“縣+鄉+村”上下聯動監督鏈條,督促楊橋街道積極探索“黨建+產業集聚+人才培育+科技賦能”模式,引導大村子社區31家花卉企業成立楊橋街道大花蕙蘭協會及聯合黨支部。協會成立以來,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引導、服務”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整合會員企業的優勢資源,定期組織技術培訓與交流活動,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種植企業抱團發展,走出了黨組織“引”、企業及協會“幫”、人才“帶”的大花蕙蘭產業發展路子,打造了產業聚才、人才興產的良好格局。據介紹,在大村子社區,1000畝花卉種植基地中,就有600畝大花蕙蘭,每年,約3000萬盆大花蕙蘭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產值高達2.3億元,儼然成為社區發展的“當家花旦”。
產業做起來了,還要以“文火慢燉”的功夫實行全周期全鏈條悉心培育和監督,方能取得實效。縣紀委監委紀檢監察干部化身“民情收集員”,定期下沉一線,深入種植基地和農戶家中,傾聽群眾對本地花卉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線下渠道還是很穩定的,但是線上銷售我們還在摸索中……”這是走訪過程中,大家反饋較多的問題。為幫助大村子社區突破“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困境,該縣紀委監委督促楊橋街道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的銷售新路徑,結合本村留守家中寶媽群體較多的現狀,組織成立了“寶媽”直播帶貨團隊,邀請資深主播親身示范,教會寶媽直播技巧,有效拓寬了花卉產業線上銷售渠道,也開啟了農村婦女們的“花樣人生”。
“大家好,歡迎來到綠山源的直播間,在我身后是百畝大花蕙蘭基地。在云南嵩明,這里優質的水源、適宜的氣溫和充足的陽光是培育大花蕙蘭的‘三大法寶’,花期最長可達半年……”一部手機、一個支架、一臺補光燈,就是主播劉桂珍的全部設備,打開自己擁有8000多個粉絲的視頻賬號,里面有100多條作品涵蓋了品種介紹、種植技巧、花苗展示等內容。
此外,縣紀委監委還督促街道、人社部門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原則,“組團”深入村社,摸清有就業意向但還未就業的人員,幫助居民進入花卉企業就業,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截至目前,當地花卉企業支付常年務工人員薪酬在1000萬元左右,支付季節性務工人員薪酬在500萬元左右。
“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讓群眾腰包鼓起來、生活富起來的關鍵一招。”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特色產業發展到哪里,監督保障就跟進到哪里,巧用“花心思”、下足“花功夫”,以精準有效的監督把“顏值”轉化成“產值”,讓“美麗經濟”持續為嵩明的繁榮和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張兆如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