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寧洱縣黎明鄉岔河村,白墻青瓦錯落有致,特色民居鱗次櫛比,栩栩如生的墻繪講述著多依樹王的故事。這個先后斬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殊榮的村寨,生動詮釋著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
清以治村,廉而宜居,是岔河村的“蝶變密碼”,也是寧洱縣紀委監委以精準有力監督護航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寧洱縣紀委監委立足監督職責,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情況納入政治監督重點事項清單,緊盯“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重點領域、重要環節,聚焦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統籌整合縣鄉村三級監督力量,對人居環境、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開展靠前監督,為鄉村振興清障護航。
監督要精準,找準“嵌入點”是關鍵。該縣紀委監委結合“千萬工程”的階段性任務,采取“室組地”聯動監督機制,運用“四不兩直”方式深入田間地頭、產業一線,重點監督村寨規劃落實、惠農政策執行、集體決策程序等情況,著力發現和處置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針對基層治理中村民參與度低、村務公開不規范等問題,督促指導修訂完善黨務村務公開、村規民約等制度,推動形成“一村一策”特色治理模式。
在該縣紀委監委的督促指導下,傳統習俗被納入岔河村村規民約,形成“干群雙向奔赴”的治理新格局。
治理效能提升的關鍵,正在于把監督力度轉化為發展速度。在該縣紀檢監察機關“嵌入式”監督推動下,岔河村創新“系統化改造+插花式改建”模式,黨員干部帶頭拆除違建,群眾主動參與庭院美化,半年內實現人畜分離全面改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圍繞茶產業升級、集體經濟壯大等富民工程,對茶樹改良、加工廠擴建等項目開展全周期監督,推動人均茶收入突破8000元,村集體合作社規范運營帶動特色產業融合發展,2024年集體經濟收入達20.8萬元。
“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寨子的環境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部分外出戶回家過年看到寨子的變化,已經有了回來發展的想法。”岔河村老易寨中組組長說,鄉村“蝶變”不僅留住了鄉愁,更吸引了人才回流、產業回歸。
在推進清廉村居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該縣紀委監委以數字賦能提升監督質效,依托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構建“線上接訴+線下蹲點”監督閉環。在岔河村,一支由7名網格長和35名網格員組成的基層治理隊伍,正以“政策宣傳員+廉情收集員”的雙重身份織密服務群眾的“連心網”。他們手持民情日記本,腳踏田間阡陌,將黨的惠農政策化作通俗易懂的“大白話”,通過庭院課堂、板凳會議送到農戶家中;同時化身“移動探頭”,在家長里短中捕捉廉情動態,在炕頭灶邊收集民意訴求。
鄉風文明建設同樣彰顯監督力量。該縣紀委監委把推進移風易俗融入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緊盯文明創建中的形式主義問題,推動建立“自治清單+文明實踐”長效機制。如今的岔河村,村民議事廳月月有民主協商,文明實踐站周周有惠民活動,“以清為美、以廉為榮”蔚然成風。
“我們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工作大局,聚焦基層一線,以‘清風鐵紀’解民憂、護民利、聚民心,為鄉村振興注入‘廉動力’。”寧洱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范碧英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