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漾濞,青山疊翠,一條條硬化道路蜿蜒山間,一間間民居錯落有致,田間地頭機耕路縱橫交錯……“十四五”以來,漾濞縣以以工代賑項目為抓手,通過組織群眾參與項目施工、發放勞務報酬等方式,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群眾就業增收“雙贏”。
監督跟著項目走。該縣紀委監委立足監督職責,針對以工代賑項目點多面廣的實際,積極用活縣鄉村三級監督力量,深入項目一線,圍繞項目審批、工程質量、資金使用、勞務報酬發放等關鍵環節開展精準監督。通過實地查看、查閱資料、走訪群眾等方式,及時發現并推動解決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問題,讓以工代賑項目真正惠民利民。
順濞鎮小村村作為“清廉村居”建設示范村,也是以工代賑項目實施村,主要對小村村恩達、毛鼠狼片區6.13公里的產業道路進行硬化,幫助群眾解決出行難和生產資料、農畜產品運輸不便等問題。在實施以工代賑項目過程中,該鎮紀委監察室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積極發揮作用,不定時深入項目現場開展監督檢查。
“我們主要對項目施工進度、驗收程序和勞務報酬發放情況等關鍵環節進行著重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督促整改落實。”順濞鎮紀委負責人介紹,在監督的推動下,小村村累計發放群眾勞務報酬190人次,共計140多萬元。
以工代賑項目不僅為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還為培養鄉土人才提供了平臺。在平坡鎮向陽村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中,聘請了63名村民參與建設公廁、硬化道路、新建機耕路和改造民族風貌建筑等建設工作。通過學習和鍛煉,培養了一批石匠、焊工等鄉土人才,讓群眾在項目建設中不僅獲得勞務報酬,還能學到一技之長。
“我加入修路隊伍后,跟著師傅們平整路基、澆筑混凝土,學到了很多技術。”村民李兆云高興地說。
為確保勞務報酬及時足額發放到群眾手中,該縣紀委監委督促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嚴格審核勞務人員名單、工作時長和報酬標準,按時發放勞務報酬,同時優先吸納貧困人群參與工程建設,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龍潭鄉在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過程中,采用“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的模式,組織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務工,并吸納易地搬遷農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群體參與工程建設,充分發揮以工代賑的賑濟作用,實現就近就便就業和獲得勞務報酬收入。
“以工代賑項目資金量大、涉及面廣,必須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強化監督執紀,防止資金被挪用、截留,確保以工代賑項目規范實施、資金安全使用、群眾受益增收。
據統計,“十四五”以來,漾濞縣共實施以工代賑項目7個,目前已完工6個,總投資3869.08萬元,發放勞務報酬745.4萬元。項目的落地實施,道路的硬化暢通,不僅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更讓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生活有了實實在在的改變。(李靖晗 張吉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