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易門縣龍泉街道曾所社區的山澗中,大、小龍潭的清泉順著嶄新管道奔涌而下,水流穿過下江口村新建的泵站,一路注入珍茗哀牢山(玉溪)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池。這背后,是該縣紀檢監察機關精準監督、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易門縣紀委監委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監督內容,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充分發揮片區協作和“室組地”聯動優勢,緊盯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閑置資源盤活利用、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采取“嵌入式”監督方式把監督力量延伸到一線。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履職盡責,協調解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曾所社區下江口村的大、小龍潭自古水源豐沛。然而缺乏系統性開發,長期以來除少量用于生活和農業生產外,大部分清泉未經利用便流入扒河,造成資源浪費。與此同時,隨著縣城發展和氣候干旱影響,作為縣城主要水源的岔河水庫供水壓力日益加大,企業和居民的用水矛盾逐漸凸顯。
了解相關情況后,縣紀委監委立即行動,將該問題及時反饋給龍泉街道辦事處,并由龍泉街道紀工委跟進監督。龍泉街道及時組織相關站所到下江口村查看大、小龍潭出水情況并與周邊村民面對面交流,共同商討水資源盤活利用事宜。今年4月,曾所社區通過招商引資,聯合珍茗哀牢山公司共同啟動大、小龍潭水資源綜合開發項目。通過新建泵站、鋪設引水管道等系統工程,有效滿足了村民、周邊企業的用水需求。
“我們對下江口村大、小龍潭水資源盤活利用實施全鏈條監督,督促曾所社區向上爭取了200萬元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用于實施曾所社區下江口大、小龍潭給水項目。項目于今年4月份建成通水,計劃年供水量67.5萬立方,不僅滿足了村民、水廠的供水需求,有效緩解了岔河水庫的供水壓力,同時預計可為曾所社區的村集體經濟增收40余萬元。”龍泉街道紀工委負責人介紹。
為守護好這條“源頭活水”,龍泉街道紀工委監督推動探索建立由村辦公司按照保本微利原則收取水費的長效機制,建立穩定收入渠道。通過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推動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以水養水”的新機制不僅保障了工程的長期穩定運行,更讓水資源成為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
如今,清泉汩汩流淌,曾所社區的水資源開發項目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隨著龍潭水流進廠房,曾所社區的水資源價值被重新定義——每一滴水流過管道,都成為壯大集體經濟的源泉;每一桶水完成灌裝,都在講述生態價值轉化的故事。
易門縣紀委監委將堅持問題導向,對水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后續管理及水費收取管理等事項開展全方位的監督,確保資金管理規范透明、使用合規有據,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護航村集體經濟健康穩步發展。(楊博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