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仲春的鮮果色選、厭氧發酵,到深秋的紅果滿枝、咖農豐收,再到盛夏南博會上的驚艷亮相…… 如今,大姚縣鐵鎖鄉杞拉么村的百年咖啡,正循著產業鏈飄出深山,“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味”的獨特風味讓“彝粒”“杞了么”品牌圈粉無數。
咖啡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紀委監委的全過程監督。
鐵鎖鄉杞拉么村位于金沙江支流漁泡江畔,陽光充足、無霜氣候、酸性土壤孕育了優質的小粒咖啡,種植歷史已有120余年。
“大哥,咖啡種植管理技術掌握沒有?農技人員最近來指導過沒?”近日,大姚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深入杞拉么村咖啡種植基地,查看長勢,了解困難,靠前監督,為咖啡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紀律保證。
特色產業發展到哪里,監督檢查就跟進到哪里。大姚縣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把特色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領域專項監督重點。運用“室組地”聯動、“蹲點式”調研等監督方式,聚焦咖啡產業發展、項目建設、設備采購、惠農政策落實、聯動帶農作用發揮等重點領域,緊盯咖啡產業種植管理、精細加工、產品銷售、品牌推廣等關鍵環節,深入村組、項目一線、種植園區開展監督檢查。著力發現制約咖啡產業發展的瓶頸,督促鄉鎮和相關職能部門履職盡責,轉變作風,組織專技人員深入村組開展種植、管理、加工技術培訓,提高產值,促農增收。
“稱重、登記樣樣公開透明,我們賣得踏實!”在杞拉么村收購點,咖農杞金云算起收入賬:“2畝咖啡,今年干果賣了8000元,明年打算再擴種1畝!”為守護咖農“錢袋子”,每逢上市時節,鐵鎖鄉紀委和村務監督委員會堅守收購一線,對交易全程監督,讓“紅珍珠”變成實實在在的“金豆豆”。
針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管理粗放、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等問題,縣紀委監委羅列問題清單,點對點進行交辦,督促鐵鎖鄉加大日常管護培訓,整合資源建成集種植、加工、包裝于一體的綜合生產基地,推動精制咖啡豆、掛耳咖啡等衍生產品研發。同時,緊盯“滬滇協作”“云品入滬”等渠道,督促做好市場推廣,助力咖啡產品走進上海、亮相南博會,通過“展銷+推介+體驗”模式,讓深山咖啡香飄全國。
監督推動下,鐵鎖鄉1300畝咖啡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產量穩定在60噸,源頭品質持續攀升。推動咖啡與文旅深度融合,咖啡莊園里不僅可體驗烘焙工藝,還能在金沙江畔咖啡林觀賞田園風光,沉浸式感受咖啡文化魅力,昔日深山小村成了“旅居打卡地”。(梁家禮 毛紅梅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