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洱海依然游人如織,沿著洱海生態廊道騎行或漫步,藍天白云下湖光瀲滟,大片蘆葦蕩中不時傳來幾聲鳥鳴,清澈見底的湖面上,一朵朵冰清玉潔的海菜花隨波蕩漾,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恬靜與神秘……風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的蒼洱風光美不勝收。
日前,在津巴布韋維多利亞瀑布城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大理市榮膺“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成為云南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國際濕地城市’是在濕地生態保護與城市協調發展領域的最高成就,對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優化城鄉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改善人民生計福祉意義重大。”大理州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這張世界級生態名片的背后,全州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責定位,以有力監督壓實生態保護責任,為濕地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紀法保障。
洱海流域形成了洱海濕地、羅時江濕地、西湖濕地、茈碧湖濕地等濕地群。然而,流域覆蓋大理市、洱源縣18個鄉鎮、167個行政村,總人口近百萬,生態系統尤為脆弱。為此,該州把洱海保護治理范圍從湖區擴大到整個流域,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同步打響“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
全州紀檢監察機關緊盯生態環保突出問題,突出精準聚焦、協作聯動、靶向施策,統籌全要素系統治理,扛牢“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政治監督責任。依托“室組”“組組”“室組地”聯動監督機制,整合調動監督力量,抓住規劃編制、項目審批、資金使用等關鍵環節,下沉到窗口單位、企業園區、項目工地等生產生活一線靠前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督促糾偏。督促州發展改革委、州生態環境局、州農業農村局等相關職能部門認真履責,強力推進環湖截污、生態搬遷、礦山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水質改善提升、過度開發建設治理等“八大攻堅戰”。
在動真碰硬的監督推動下,一些黨員干部走出了“重保護、輕發展”“重水質波動、輕水質改善”“重工程建設、輕綜合施策”“重投入、輕效益”的思想誤區,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突出問題整治深入推進,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污水處理廠、約5700公里污水收集管網,構建起覆蓋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對沿湖15米范圍內住戶實施生態搬遷,建成129公里環湖生態廊道,為洱海構筑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實現“人退湖進”;關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礦山,全面實施生態修復;建成“三庫連通”清水直補工程,持續向洱海補水……通過產業布局優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傳統工業流域外轉移,實現從“圍湖開發”向“跳出洱海”高質量發展轉變,探索出一條人居與濕地和諧、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共榮的有效途徑。
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態之治”,隨著一系列全域聯治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沿湖阻斷污水流入、調節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優化了洱海濕地生物群落結構,湖泊生態系統正向著更好的方向良性循環。如今,27條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均達100%,洱海水質連續多年保持優良水平,洱海濕地記錄到野生植物達116種,野生動物218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23種,中國特有魚類13種,曾消失的“水質風向標”海菜花也重現碧波。(楊自堅 寸光彥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