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是如何監管的?相關政策落實是否到位?”近日,硯山縣紀委監委組成專項監督檢查組,深入縣文化和旅游局及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就非遺保護工作開展監督檢查。
近年來,硯山縣紀委監委將深化非遺項目保護領域監督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壓緊壓實監管責任,為非遺項目的保護利用與創新發展提供堅強紀律保障。結合縣委巡察反饋問題,督促縣文化和旅游局等相關部門深入排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廉潔風險點。同時,推動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機制,從制度層面規范工作流程,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序開展。
彝族刺繡是硯山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的傳統技藝。縣紀委監委督促文旅部門將彝族刺繡融入產業發展規劃,推動維摩鄉華韻手工刺繡有限公司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為刺繡愛好者提供就業培訓,為本地刺繡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對外交流合作的平臺,建立文旅融合游學發展基地。通過“黨建+公司+品牌+高校研學+繡娘+電商”的模式,為農村婦女搭建了居家就業平臺,有效解決傳統文化保護、農村婦女增收致富難題。目前,白沙坡繡品已經成功和上海、深圳等地公司簽約,不斷走向國際市場,成功“破圈”。
“補助資金是否及時、足額發放到傳承人手中?傳承活動有沒有困難?”監查組深入彝族刺繡傳承基地,仔細查閱資金發放臺賬,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了解政策落實情況。通過監督,確保了彝族刺繡專項補助經費精準發放,為傳承人的創作和傳承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政策扶持與監督保障下,縣文化和旅游局出臺多項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機制,為壯家土佬醬、彝家弦子、土陶、刺繡等傳承與推廣提供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借助文旅融合的東風和互聯網機遇,不少傳承人及相關企業開始通過短視頻、電商平臺宣傳銷售產品。非遺技藝展示、產品溯源等短視頻內容,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網絡便捷地購買非遺產品,實現從傳統線下銷售模式向線上線下融合轉型。
目前,硯山縣通過構建四級名錄與傳承人體系、推動文旅融合與活態傳承、促進非遺產業化發展三種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得到發展,在發展中得到傳承。全縣共有43項代表性項目,167名代表性傳承人,形成系統化保護框架。
“我們將從資金監管方面加強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對專項資金從預算、撥付到使用全鏈條跟蹤,定期查閱臺賬,聚焦原材料補貼、培訓經費等支出,確保專款專用,為非遺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王建梅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