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富民縣赤鷲鎮,泥土被曬得發燙,田間地頭的忙碌卻比日光更盛,普橋大磨丹村的水泥路直抵果園、阿納宰村拓寬的道路上車流不息、東核村修補的路面讓運輸車穩穩駛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是赤鷲鎮“兩問一訪·敲門問需”行動結出的果實,更浸透著紀檢監察機關全程監督的“溫度”與“力度”。
近年來,富民縣紀委監委始終把監督觸角延伸到群眾“家門口”,以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為主線,緊盯群眾急難愁盼,推動基層把實事辦進群眾心坎里。過去,赤鷲鎮群眾辦事往村委會來回跑,如今48支“敲門小分隊”主動上門,帶著“兩問一訪”征求意見表走進田間地頭、農家院落。
如何避免這種轉變“走過場”?縣紀委監委聯合鎮紀委組成了監督組,跟著小分隊“隨機訪”,對照走訪臺賬“回頭看”,抽查200余戶群眾核實訴求,嚴防“表格走訪”“虛假記錄”,確保每一條訴求都原汁原味、真實可信。
兩個月的集中走訪,征集到了10個行政村320余條訴求,大到“村集體發展”,小到“家門口路難走”,都被認真記錄。在咀咪哩村,村民張某某和李某某的房屋交界糾紛現場,村組干部耐心調解時,鎮紀委工作人員帶著記錄本坐在一旁,既聽糾紛緣由,也看干部是否“一碗水端平”;普黑泥村村民老張感慨:“原以為修抽水站要拖到年底,沒想到反映后第二天就有干部來實地查看,連紀委的同志都打電話問進展,現在全村人畜飲水都不愁了,監督催生出的‘加速度’真不賴!”
監督不僅要追速度,更要守底線。普橋村紅薯產業項目現場,縣紀委監委督查組正對照“任務清單”,核查14戶監測戶的種苗發放記錄和保底收購協議。“不僅要讓群眾增收,更要確保每一分幫扶資金都用在刀刃上。”督查組一邊核對臺賬,一邊向村“兩委”負責人強調。咀咪哩村228米道路拓寬工程從決議到竣工僅用20天,村民監督小組每日“盯現場”,紀委監委“隨機查”施工材料、資金使用,確保了“大家的事大家管、監督的眼全程看”。
不只是赤鷲鎮,全縣各鎮(街道)不斷創新機制,推動監督與民生深度融合。通過“兼職委員制”聯席會議整合“暖心茶話會”“鄰里暢言角”等平臺,做實“三張清單”,依托“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常態化辦結民生實事350余件。“我為發展獻一策”活動征集建議300余條,推動解決道路、環境等實事70余項,各鎮(街道)運用“一單兩評三最四聯”工作法和“號角集結站”等黨建載體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在“問題墻+回音壁”等基層治理基礎上,散旦鎮沙營村還推廣“兩問大家訪”二維碼覆蓋200余戶,實現群眾需求“碼上辦、馬上辦”,以數字賦能監督提效。
縣紀委監委分管領導坦言,在富民這片土地上,看得見的是道路拓寬、溝渠暢通,看不見的是監督護航的民生溫度,而這兩者共同澆灌出的,正是干群同心的累累碩果。(錢媛媛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