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修路,就攢下了孩子學費和新農機錢,還能監督道路質量,我們很放心!”近日,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紀檢監察干部在回訪該縣德化鎮順安村以工代賑項目時,村民白廷科高興地說。
近年來,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紀委監委立足監督職責,將以工代賑項目納入日常監督重點。依托“室組地”聯動監督機制,統籌“縣鄉村”三級監督力量,協同發改、財政、審計等職能部門,通過實地勘察、資料審查、入戶走訪等方式開展“嵌入式”“一站式”監督,聚焦施工監管、資金撥付、勞務報酬核查、技術指導等關鍵環節,嚴肅查處優親厚友、數據造假、虛報冒領、偷工減料等違紀違法行為,為以工代賑工作高質量推進筑牢紀律防線。
“我們重點查看勞務人員名單是否準確、工作時長是否真實、報酬發放是否及時足額,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到村民身上。”德化鎮紀委書記介紹。
在監督推動下,順安村以工代賑項目嚴格遵循“能人工則不機械、能當地則不外援”原則,優先吸納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等參與務工。通過“培訓+實訓+上崗”模式,115名村民參訓后全部上崗,累計發放勞務報酬122.26萬元,人均增收1.06萬元。項目還同步設置1個公益性崗位負責道路養護,實現“建設+管護”全鏈條增收,讓“綜合賑濟”模式落地生根。
“修路時不少村民務工,既學了技術又掙了錢。現在出行方便了,運輸產品成本降低了,這條路真正變成了‘致富路’。”順安村黨總支書記張亞雨的話,道出了村民的心聲。
為進一步提升監督質效,縣紀委監委積極拓寬監督渠道,構建“線上+線下”立體監督網絡,線上依托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廣泛動員群眾參與監督;線下充分發揮村務公示欄的公開作用,全面公示項目資金使用、建設進展等信息,有效防范項目實施過程中干部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等作風問題和腐敗現象發生。
同時,針對項目審批“層層報批、周期較長”的痛點,該縣紀委監委緊盯項目審批效能,督促縣發改局開通“綠色通道”,對可研報告、環評、用地等材料開展“全要素同步審核”。4.2公里道路及橋涵排水工程實際用時不足6個月,工期較同區域同類基礎設施項目平均縮短三分之一。
“以工代賑具有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作用。”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強化對以工代賑項目全流程、全要素監督,確保項目成為審批簡、落地快、收益實的“造血式”增收載體,讓“賑”的作用落到實處。(范碧英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