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關縣靖安鎮大耆老村千畝辣椒種植基地,一串串飽滿的青紅辣椒沉甸甸地綴滿枝頭,菜農們穿梭田埂間,忙著采摘、分揀、打包、轉運,現場一片忙碌景象。
“大姐,今天收成怎么樣、價格好不好?”
“今年的雨水充足,加上科學種植,每畝能收4000多斤,我們種了40畝,預計收入20來萬元。”農戶王大姐邊采摘邊對前來走訪的大關縣紀檢監察干部說道。
大關縣靖安鎮海拔高、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天然優勢。近年來,該鎮因地制宜發展辣椒、紅油菜、糯玉米、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成為當地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為護航特色產業健康發展,該縣紀委監委將特色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領域重點監督內容,依托“室組地”片區協作機制和“縣+鄉+村”三級聯動監督模式,深入田間地頭、產業基地、農戶家中,圍繞政策執行、項目實施、資金使用等方面,緊盯技術培訓、惠民補貼、生產銷售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靠前監督,為特色產業發展不斷注入“廉”動力。
“縣里面多次安排農業技術人員為我們進行培訓,從選種、育苗、修剪到病蟲害防治都給了全程指導,讓我們種植更加有信心。”辣椒種植戶老張說道。
此前,縣紀委監委專項監督檢查組在該村走訪時了解到,不少村民反映因缺乏種植技術,擔心產量、品質不高影響銷售,種植信心不足。監督檢查組立即將該問題向農業農村部門反饋,督促組建農技服務隊,深入田間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推動品質和產量大幅提高。
針對群眾反映較多的銷售問題,該縣紀委監委積極推動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由公司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全盤托底收購,消除了村民后顧之憂,為群眾紓困解難。
該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派駐“貼身”監督和鎮村監督“前哨”優勢,緊盯職能部門和鎮村干部在特色產業發展中作風建設、責任落實、政策執行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嚴查在產業發展中吃拿卡要、虛報冒領、優親厚友、侵占挪用等侵害群眾利益問題。
“目前,我們共種植辣椒1400余畝,總產值可達500多萬元,現在正值采摘期,每天需要雇傭90多名村民,后續還要增加人手。”大耆老村黨總支書記笑著介紹道。
隨著大耆老村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種植種類的持續增加,不僅讓種植戶的腰包鼓了起來、解決了當地勞動力就近就業的問題,還成為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生動實踐。(王國鋒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