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上班的好處就是離家近,既能照顧家里,又能賺錢,還能兼顧小孩和老人,掙錢顧家‘兩不誤’。”住在彌勒市巡檢司鎮老街社區的一位居民說道。
走進彌勒市巡檢司鎮豆制品產業園,園區內一片繁忙景象,各豆制品企業正開足馬力生產豆腐皮系列產品。豆腐皮生產線上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忙著泡豆、磨漿、煮漿、起皮,豆香四溢,一張張薄韌透亮的豆腐皮新鮮出爐,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生產的道路。
近年來,彌勒市巡檢司鎮依托發電廠熱氣能源優勢,村集體與企業聯合成立香州豆制品有限公司生產豆腐皮,全鎮9個豆腐皮生產車間累計生產豆制品1550噸,實現產值2200萬元,每年帶動當地7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增收,年均務工群眾增收超6萬元。
巡檢司鎮豆腐制品歷史已久,曾經都是小作坊式的加工,缺乏科學的技術和穩定的銷售渠道,依靠傳統“線下跑訂單、車間等生產”的模式漸漸顯露出短板。而如今,豆腐皮產業成為當地的特色支柱產業,作坊式加工的逆襲之路,這背后離不開彌勒市紀委監委的精準監督、全程護航。
彌勒市紀委監委緊盯特色產業發展,統籌“室組地”監督力量,組建豆腐皮產業護航小組。同時,探索創新監督模式,在“精準度”上出硬招、下真功,推動監督觸角直抵“神經末梢”,持續提升基層監督質效。
監督的觸角不僅覆蓋“生產車間”,還延伸至“市場端頭”。在強化與內部協同聯動的同時,圍繞豆腐皮市場銷售、資金扶持、產業園區規范運營等環節實施精準監督,針對部分車間反映的銷售渠道單一、物流成本偏高問題,紀委監委督促相關部門積極協助拓展電商銷售渠道,并督促相關部門用活用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切實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利潤空間。
“我是做出口產品的,從廣西把原料放到這里來加工生產,是因為這里的能源條件很好,營商環境范圍很濃,找到了這個工廠,我才更有信心把中國的豆制品賣到國外去。”廣西客商黃老板說道
該市紀委監委建立“營商環境直通車”機制,在生產一線設置優化營商環境聯絡員,以“嵌入式”監督深入了解外來經商、投資企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收集并推動解決企業用工招聘等訴求,并及時反饋督促解決。同時,開展“面對面”優化營商環境服務調查,以“精準服務”護航產業發展。
“監督沉下去,發展旺起來。”市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全鏈條”監督,圍繞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建設,進一步構建從生產源頭到消費市場、從項目啟動到資金落地的全方位、全流程監督機制,確保各項惠農政策精準滴灌至產業生產一線,助力巡檢司鎮豆腐皮產業打響品牌、香飄萬里。(李懷華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