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傳家’是題寫在大理楊姓人家照壁上的家風,源于東漢中期著名學者楊震暮夜卻金,‘四知’箴言的故事……”在大理,白墻、青瓦、彩繪、壁畫、流水、鮮花相互映襯民居間,每一幅照壁題字,都代表一個姓氏,一個故事,一種傳承,一種家風。游客在漫步蒼洱中,就能“沉浸式”感受“寫在照壁上的家風”底蘊與魅力。
近年來,大理州紀委監委深挖本土廉潔文化資源,深耕特色廉潔文化品牌,因地制宜探索“廉旅”融合新路徑,以廉促旅、以旅帶廉,同頻共振打造集旅游、休閑、教育為一體的“清廉風景線”,把本地富含廉潔元素的“源頭活水”轉化為“行走的廉政課”的教育資源。
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大理州挖掘“寫在照壁上的家風”里的文化內蘊,整理出了沈姓之“三善清廉”、陳姓之“義門傳家”、王姓之“三槐流芳”、張姓之“百忍家風”、趙姓之“琴鶴家聲”、李姓之“紫氣東來”等100多個姓氏背后的家風家訓家教故事,依托嚴家大院、馬家大院、張家花園、鳳翔書院、寶城府等一座座院落、一面面照壁題字,教育引導干部群眾立家風、踐家風、書家風、議家風、頌家風、揚家風。
如今,“寫在照壁上的家風”已成為具有高辨識度、高認知度、高美譽度的“大理好家風”特色品牌。
“這精美的銀壺,從粗坯到精品,歷經了不少于10萬次的敲打,寓意千錘百煉鑒匠心、品匠魂、鑄匠品;做人就像扎染一樣,只有扎緊扎牢底線,才能在千染萬洗之后保持自己的底色;白族‘三道茶’品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況味……”在鶴慶銀器小鎮、大理喜洲古鎮、劍川木雕小鎮、巍山美食街,游客們穿梭于各種非遺展示之間,在領略非遺技藝獨特魅力的同時,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廉潔文化的熏陶。
以物說廉,知往鑒今。白族扎染、白族“三道茶”、下關沱茶、銀器鍛造技藝、木雕、瓦貓、白棉紙……大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琳瑯滿目,聞名遐邇。該州深入挖掘非遺技藝中蘊含的廉潔印記、廉潔因子,積極延展其背后清白、謹慎、潔凈、正直等廉潔寓意,“非遺廉旅”“非遺研學”課堂、非遺節目展演,一個個非遺展覽館、傳習所成了的廉潔教育場所。
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歷史。大理州整合蘊含廉潔故事的名人故居、展陳精品、主題游徑,激活沉睡的紅色資源,講好云南人民解放之路的奠基人王德三、抗日名將周保中、“兩彈一星”功勛獲得者王希季、“殲-10之父”宋文驄等系列蒼洱驕子、民族脊梁的紅廉故事。該州把紅色教育資源串珠成鏈,打造“紅色+家風”“紅色+民風”“紅色+作風”等廉潔文化教育點,形成以“紅”示廉、傳廉、育廉的9條革命文化教育“專線”。
近年來,大理州立足獨特文化資源稟賦,整合盤活廉潔文化資源,堅持“一縣一品牌、一域一品牌”,以點帶面、抓綱帶目,以豐富“行走的廉政課”的載體、規模化的陣地,在全州構建分層級、分類別的廉潔文化品牌體系,賓川州城紅軍村、巍山美食街、大理喜洲白族民居、鶴慶銀匠村、永平花橋古元梅……100多個有形有質的“廉旅”文化陣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推動形成“清廉研學”“紅色廉旅”“家風廉脈”以及“清風廉路”為載體的廉潔文化矩陣。讓游客在領略大理好風光的同時,游而學廉、游而知廉、游而守廉。
州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借勢大理‘熱辣滾燙’的文旅產業,以‘廉潔文化+’為抓手,融合集成‘文、旅、產、學’新模式,讓廉潔文化從‘小眾’走向‘大眾’,‘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態相得益彰。”(楊自堅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