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魯甸縣小寨鎮小寨村丫巴地村民小組的葡萄基地里,深紫色的夏黑葡萄飽滿綴枝,農戶穿梭林間忙著采摘、分揀、包裝,清新的果香裹著豐收的笑意,在田間地頭漫開來。
“過去零散種、自己賣,累不說還賺不到錢。”小寨村富民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向前來了解產業發展情況的紀檢監察干部說道:“今年的葡萄品相好、甜度高,靠電商平臺天天訂單不斷,根本不愁銷路。”從“零散種植”到“規模增收”的蛻變,不僅源于村集體合作社的統一運營,更離不開縣紀委監委為特色產業注入的“監督動能”。
為守護好村集體“錢袋子”,小寨鎮紀委率先推動合作社建立“陽光財務”制度,每月將土地流轉金、農資采購費、銷售回款等明細張貼在村委會公示欄。“以前總擔心合作社賬目不清,現在每一分錢花在哪都明明白白,我們入社更放心了。”村民王大哥指著公示欄里的賬目表說道,語氣里滿是認可。
監督不止于財務。該縣紀委監委將監督觸角延伸至產業發展全流程,針對村集體經濟資金使用不規范、技術指導“斷檔”、銷售渠道單一等問題,組建“室組地”聯動監督專班,采取“蹲點調研+隨機抽查+群眾走訪”模式開展跟進監督,發現并督促相關部門限時整改問題12個;推動農技部門開展“滴灌式”技術培訓8場,覆蓋群眾2000余人次。同時,督促農業部門搭建“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助力葡萄日訂單峰值突破300單。
今年,小寨村葡萄基地首年規模化經營便迎來“開門紅”,預計產值超30萬元,直接帶動56戶村民實現“土地租金+務工薪金”雙重增收。“監督不是‘挑刺’,而是幫產業‘把脈問診’。”魯甸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將該村200畝新增土地流轉及農旅融合項目納入重點監督清單,以常態化“硬監督”優化營商“軟環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魯甸縣紀委監委正持續深化“全鏈條嵌入式監督”機制,將監督“探頭”架在特色產業一線,以鐵的紀律護航葡萄、櫻桃、花椒等特色產業發展,讓小小果實串起更長更穩的“致富鏈”,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褚麗瓊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