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楚雄州永仁縣蓮池鄉班別村,高標準農田里的水稻泛起金浪,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輕擺。田埂邊,新修的防滲渠清水流淌,小型收割機在平整的田壟間往來穿梭。
“以前這里是靠天吃飯的坡地、碎田,灌溉難、耕作難,種水稻畝產勉強過千斤。現在好了,‘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零散小塊田整合為連片大塊地,今年畝產至少能多收兩百斤!”種糧大戶唐貴成站在田埂上,望著豐收的景象,滿臉笑容。
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生命線”。永仁縣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破解干熱河谷地區農業發展瓶頸的關鍵抓手,將監督“探頭”架在項目一線,組建專項監督檢查組深入宜就鎮、永定鎮等項目核心區開展“下沉式監督”。
在宜就村的千畝示范區,監督檢查組對照“田網、渠網、路網”三網配套標準,用卷尺實地丈量田間路厚度,核查灌溉設施安裝質量,確保工程建設符合“旱能灌、澇能排、機能進”的要求;在永定鎮,針對群眾反映的“灌溉渠設計不合理、水流不暢”問題,監督干部蹲點項目現場,督促施工方重新優化渠系布局,推動600多畝坡耕地如期改造變身高產田。同時,緊盯資金使用“錢袋子”,通過查閱臺賬、入戶核對等方式,對項目招投標、資金撥付等環節全程跟蹤,嚴防“蠅貪蟻腐”和資金擠占挪用。
針對建設中的堵點難點,監督檢查組建立“問題清單——整改落實——銷號管理”閉環機制。此前,有群眾反映部分片區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技術指導不到位,良種推廣不到位。監督檢查組立即聯動縣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開展全面排查,督促組建“專家+技術員”技術服務隊,開展種管技術培訓12場次,推廣3個優質稻種品種。為從源頭防范風險,該縣紀委監委進一步推動創新監管機制,一方面推廣“提級管理”模式,將招投標、驗收等關鍵環節由鄉鎮提級至縣級實施,壓縮權力尋租空間;另一方面暢通“信、訪、網、電”舉報渠道,鼓勵群眾參與質量監督,讓高標準農田這一“民心工程”真正經得起群眾的檢驗。
如今,在永仁大地的田野上,高標準農田如棋盤般鋪展。在監督護航下,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9.62萬畝,有效破解了山區坡地灌溉難、耕作難的問題,糧食產能穩步提升。(李加娟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