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哀牢山,云霧如輕紗般纏繞山間,新平縣平掌鄉庫獨木村的3000余畝茶園已透著勃勃生機。茶農李大媽指尖掠過嫩綠飽滿的茶芽,眼角眉梢滿是笑意:“以前自家炒的干茶愁銷路,現在剛采的鮮葉在家門口就能賣,價格也穩定,春茶季就比往年多賺了近4000元。”
從“好茶藏深閨”到“茶香飄山外”,庫獨木村茶產業的蝶變,離不開新平縣紀檢監察機關的“全程護航”。
庫獨木村1720米的高海拔、平均15.1℃的溫潤氣候,孕育出大葉種茶葉的獨特醇香,可“散養式”種植、小作坊加工讓好茶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2021年起,云南合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89萬余元幫扶資金陸續注入,現代化茶葉分揀點建設、品種改良、電網改造等項目相繼啟動。但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資金會不會被挪用?項目能否建出實效?”這些疑問成了村民們茶余飯后的話題。
群眾的關注點,就是監督的發力點。平掌鄉紀委將庫獨木村茶產業發展列為重點監督內容,緊盯項目審批、資金監管等高風險環節,鉆進茶園、扎進工地,開展“嵌入式”監督,從選址規劃到設備采購,從資金撥付到茶廠試營業,每一個環節都留下了監督的足跡。
技術是茶產業提質的“金鑰匙”,平掌鄉紀委加強對種植、管理、加工等各類技術培訓的監督檢查,既查培訓內容是否符合茶農需求,也看技術指導是否落到田間地頭,確保技術培訓、指導不搞“花架子”,真正轉化為茶農的“致富技”。
“現在不但開展培訓,還有技術人員實地指導,茶葉品質好了,賣價也跟著漲了。”在茶農肖大哥家的茶園里,他向前來走訪的紀檢監察干部介紹,語氣里滿是欣喜。
銷售環節是茶農增收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監督的“關鍵一環”。針對當地探索的“村企+茶企+農戶”合作模式,平掌鄉紀委推動設置“公示欄”,適時公開茶葉收購價,防止出現壓價、克扣等行為,確保每一分錢都進入群眾口袋。
“茶廠試營業期間生產干茶600多公斤,帶動120余戶茶農實現增收,預計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0萬元。”庫獨木村有關負責人介紹茶產業取得的成效時,難掩自豪。
在紀檢監察機關的清風護航下,庫獨木村發展活力持續迸發,不僅茶香飄溢四方,村容村貌也愈發靚麗,大寨小組獲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目前,庫獨木村正謀劃將拉祜族風情與茶文化結合的“茶旅融合”新路徑,打造集采茶、制茶、品茶于一體的特色莊園。新平縣紀檢監察機關也將持續跟進監督,讓清風始終相伴,為鄉村振興注入更持久的“廉動力”。(廖國萍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