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屏邊縣和平鎮坡背村委會對門村千畝柿園綴滿橙黃果實,果農們穿梭其間,摘果、分揀、裝箱,一筐筐飽滿的甜柿泛著誘人光澤,將山間染成豐收的畫卷。
“李哥,今年甜柿收成如何?”走進柿子林回訪時,和平鎮紀委書記熟稔地與果農李塘德打招呼。
“多虧你們關心,今年的甜柿掛果率比去年高了兩成,果子又大又亮。”李塘德將采摘的柿子放入竹筐,高興地攀談起來。
近年來,屏邊縣依托山地資源優勢,通過土地流轉與政策支持等舉措,積極發展甜柿特色產業,2025年,全縣甜柿種植面積預計突破1400畝,戶均增收超3萬元,甜柿正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縣紀委監委緊盯惠農政策落實、項目資金管理使用、職能部門服務等關鍵環節,將監督“探頭”直插基層,深入田間地頭與種植戶面對面交流,推動解決甜柿產業發展的難點堵點。
此前,屏邊縣紀委監委干部在田間地頭開展特色產業監督時,收到群眾反映甜柿育苗嫁接技術滯后,廢苗較多,病蟲害防治不到位,果實黑斑,效益不理想。縣紀委監委隨即向鎮政府反饋有關問題,推動鎮政府積極協調縣、鎮農業技術人員、鄉土人才開展技術培訓5場,受益群眾250余人次,有效解決了育苗和管護問題。
“既要種好管好,更要賣得好,讓群眾的錢包鼓起來,生活美起來。”和平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解決種植和管理的問題,鎮村兩級還積極向上協調項目建設資金423萬元,實施16.09公里產業路項目和流轉土地平整工程,進一步解決甜柿運輸環節問題。
為推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縣紀委監委進一步將監督探頭延伸至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建設上。針對早期合作社與農戶聯結不夠緊密、帶動乏力問題,縣紀委監委督促和平鎮黨委、政府規范“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聯營機制,通過技術指導、標準培訓提升甜柿品質;同時,有效拓寬甜柿銷售渠道,引進廣東、福建等地收購商進村集中收購,解決甜柿銷路問題,實現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特色產業發展項目多、資金多、受益面廣,但也容易滋生‘蠅貪蟻腐’。”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表示,圍繞人、財、物、權等重點,緊盯產業規劃、資金撥付、項目落地等環節強化一線監督,大力整治套取、截留、挪用惠農補貼資金等問題,讓特色產業紅利真正惠及群眾。
夕陽下,李塘德站在綴滿果實的柿樹下感慨,“這滿山柿子就是咱的‘綠色銀行’,有黨的好政策,我們的好日子就像這柿子一樣,越過越紅火!”他黝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身后綿延起伏的柿林浸在晚霞里。(袁凡惠 沈娜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