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暑氣未散,金黃的土地上散發著熱烈而鮮活的氣息。在紅塔區大營街街道甸苴社區藍莓種植園里,18余萬株藍莓樹上綴滿了小鈴鐺一般的花蕾,忙碌的工人們穿梭其中,小心管護著這一盆盆“藍色寶藏”。
“藍莓的產量每年差不多在280噸,收入預計可以達到2000多萬。”種植園負責人龔銳高興地向前來回訪的街道紀工委書記郭健介紹道。
看著眼前這番欣欣向榮的景象,郭書記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這片土地曾經荒廢的模樣。
事情還要從去年開展的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監督說起。一天,郭書記在查閱甸苴社區集體土地管理臺賬時,一條土地閑置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410畝的土地閑置了近6年,為什么不把它租出去或者栽種起來呢?”郭書記隨即找來社區干部了解情況。
“這塊土地之前是工礦用地,地面坑坑洼洼,土壤里面還夾雜著大量的砂石、瓦礫,根本沒法種。”“社區每年都發招租公告,其間也有幾個企業來咨詢過,但到實地看了以后,都搖搖頭走了。”……在聽完社區干部的情況介紹,郭書記又到實地查看,弄清了原委。
原來,這塊土地曾用于建蓋瓦窯、磚窯、土場,2018年7月,因環保不達標,場地被關停,土地因此閑置下來。而社區由于集體資金不足,難以對土地進行平整、修復和改良,導致土地使用性能降低,出現“租也租不掉、種也種不了”的尷尬局面。
“想要解決土地撂荒問題,不能只靠社區‘單打獨斗’,還要借助政策的‘東風’和街道的有力‘托舉’。”在問題分析會上,郭書記指出了整改方向,并將其列為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由街道紀工委掛名跟辦督辦。
街道紀工委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監督+服務”的思路和模式,一方面督促社區圍繞土地效能評估、綜合整治、開發利用等方面,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制定土地盤活使用方案,優化項目包裝策劃宣傳;另一方面,及時與區農業農村局、街道辦事處對接,幫助社區爭取惠農政策、產業發展、招商引資等方面幫扶和支持。
一個多月后,玉溪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到社區實地考察,決定到此發展藍莓種植產業,以每年153.3萬元的租金與社區簽訂20年的土地租賃合同,采取3個月的土地平整期不計算承租期限的方式,由企業系統推進土地平整修復和提質改造。很快,昔日荒廢的土地被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的“整裝田”“溫室房”,一盆盆剛栽下的藍莓排列其上、生機盎然。
“項目投產后,種植、修剪、拔草等管護工作以及每年的采摘季,需要300多個勞動崗位,將帶動我們附近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讓集體和村民都實現‘雙贏’。”項目落地后,甸苴社區黨總支書記分享了土地盤活后帶來的新變化。
有了“撂荒地生金”的經驗后,街道紀工委以閑置資源資產盤活利用為監督重點,通過“監督+整改+回頭看”的方式,督促指導轄區內各社區建立“一宗一冊”“一地一檔”“一企一策”資產清理盤活實施方案,搭建“村集體+企業+農戶”合作模式,推動集體閑置土地盤得清、盤得活、盤得好。
如今,梅花鹿養殖基地、冬青種植園、花圃基地、葡萄種植基地等一批優質農業產業項目相繼落地,一塊塊閑置土地實現“華麗蝶變”,正在遍地“生金”。(紅塔區紀委監委 黃俊杰 徐瑩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