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元江縣澧江街道紀工委干部到澧江街道紅僑社區對歸僑、僑眷進行走訪,了解惠民政策落實情況。(李俊 攝)
走進元江縣澧江街道紅僑社區的民族團結主題公園,“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標語格外醒目,一排排紅黃相間的小別墅、一棵棵碩果累累的芒果樹、一群群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這里生動展現了歸僑和僑眷與當地各族群眾團結互助、共建美好家園的生動圖景。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地處滇中偏南,生活著漢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26個民族。近年來,元江縣紀委監委以清廉云南建設政治監督“護航行動”為抓手,圍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開展精準監督,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紀律保障。
“目前正在實施的民族發展資金項目有幾個?推進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今年以來,元江縣紀委監委立足監督職責,聚焦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要求,緊盯責任落實、資金使用、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綜合運用“體驗式”“推磨式”“交叉式”等監督方式,推動創建工作落地見效。
縣紀委監委堅持“監督+監管”同向發力,建立與統戰、民宗、財政等部門的協同聯動機制,通過專項檢查、隨機抽查、聯合督查等方式,嚴查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同時,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巡察重點,深入查找政策執行中的偏差和不足。針對發現的問題,建立問題清單,實行“銷號管理”,確保整改到位。
為打通監督“最后一公里”,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派駐機構“探頭”作用和“室組地”聯動優勢,深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民族企業開展一線走訪,重點檢查項目資金使用、政策落實等情況。針對民族企業反映的融資難問題,督促相關部門優化服務流程,確保扶持政策精準落地。
同時,元江縣創新推行“陽光村務”工程,依托線上平臺、公示欄、村民議事會等載體,實現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常態化。紅僑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建立“定期+隨機”監督機制,對集體“三資”管理、惠民補貼發放等開展全程監督,并設立“僑胞意見箱”、開通24小時監督熱線,形成群眾訴求“收集—辦理—反饋”閉環機制,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此外,縣紀委監委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日常監督,督促民宗、文旅、文聯等部門充分利用縣內紅色資源,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民族團結等理念融入紅色文化、廉潔文化教育中,打造撮科起義紀念碑、中國人民解放軍滇南追殲戰遺址、小柏木軍政干部訓練班舊址、紅僑農場歷史文化陳列館等一系列“紅廉+民族團結”文旅新路線,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平臺,豐富廉潔文化載體和內涵。(袁曼溶 盧瀅吉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