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掠過,穗浪輕語。走進元江縣那諾鄉,層層疊疊的梯田被金色的稻谷覆蓋,在陽光下泛起粼粼波光,空氣里彌漫著陣陣稻香。田間地頭,收割機的轟鳴聲與人們的笑語交織在一起,稻農們俯身揮汗,搬運著一季的希望。
“今年我和村辦公司合作種了100多畝稻田,從播種開始,不時就有相關工作人員下來看,專家們也在全程跟進,政府政策落實得好,我們種地更有信心了。”田埂上,種植戶白大哥一邊收割,一邊對前來走訪的紀檢監察干部說道,臉上洋溢著樸實的笑容。
這片承載著哈尼人鄉愁與記憶的梯田,如今正孕育著豐收的希望與增收的喜悅。豐收景象的背后,是那諾鄉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把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合作機制的創新實踐,也是元江縣紀委監委監督保障護航的生動縮影。
此前,那諾梯田受“產出低、產值低、效益低”的困擾,大量勞動力外流,部分農戶甚至改種其他作物,梯田一度面臨著退化的困境,不僅制約了糧食生產發展,還嚴重影響了農耕文化的傳承延續。
為了守護好那諾梯田這處中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實現農耕文化與糧食安全的“雙豐收”,縣紀委監委立足職能職責,盤活縣、鄉、村三級監督力量,緊盯梯田管護、水稻生產的關鍵環節開展一線監督,及時了解群眾訴求和發展“病灶”,督促相關職能部門深耕“責任田”,以精準監督護航“糧”辰美景。
針對傳統梯田“小散弱”的管理難題,縣紀委監委督促那諾鄉黨委、政府落實主體責任,推動構建“企業+村集體+農戶”合作模式,依托村辦公司,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同時,充分發揮鄉鎮(街道)紀(工)委“前哨”作用,對土地流轉、招工用工、租金發放等環節進行常態化監督,嚴查吃拿卡要、優親厚友、貪污侵占等問題。
監督推動下,那諾鄉通過村辦公司流轉土地面積達650.2畝,受益農戶179戶,形成了“土地租金+務工工資+分紅收益”的多元增收渠道,有效提升了梯田產出率與產值。
為破解品種單一、效益低下的瓶頸,縣紀委監委聚焦“種源”這個核心競爭力,將監督“探頭”對準品種引進、試驗推廣、資金使用等關鍵環節,推動村辦公司引進適配本地氣候、產量更高、市場價格更高的紅米新品種。督促農業農村部門分片包戶“送技上門”,為農戶提供從育苗到收割的全流程技術指導,確保科學種植技術落地到每一塊稻田。
“老品種紅米5塊錢一公斤,我們引進的新品種10塊錢一公斤,價格翻了一番,技術指導、配套服務也有了保障,老百姓的種植積極性提高了,群眾得到了真正的實惠。”那諾鄉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縣紀委監委主動跟進灌溉、耕作等設施建設,通過實地查看工程進度、傾聽農戶反饋意見,收集問題線索,嚴肅查處工程推進中的不作為、慢作為問題,推動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升級,助力普通“糧田”逐步向高產“良田”轉變。
從“梯田退化”到“稻浪翻滾”,從“粗放種植”到“精細管理”。監督護航下,那諾鄉水稻產業蓬勃發展。2025年,那諾鄉水稻種植面積約7325畝,預估產量293萬公斤,預計可實現收入879萬元,既守住了“糧袋子”的豐盈,又擦亮了哈尼梯田的生態底色。(肖承容 || 責任編輯 楊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