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鎮康縣鳳尾鎮的咖啡園,這里綠意盎然,孕育著豐收的希望。溫潤的氣候與適宜的海拔,為咖啡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小小的咖啡豆,成為帶動群眾增收、推動鄉村振興“金豆子”,這個產業背后,是一套精準高效、貫穿產業始終的全鏈條監督體系。
鎮康縣紀委監委將監督的“觸角”首先延伸至田間地頭,著力改變過去“憑經驗、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通過“定期巡查+隨機抽查”的模式,讓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南傘鎮、鳳尾鎮等核心產區,對咖啡的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環節進行全流程指導與監督,從源頭上守護咖啡品質。
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鎮康大力推廣“堅果+咖啡”套種模式,在此過程中,縣紀委監委成立專項工作組圍繞行距控制、水肥管理等關鍵技術環節開展精準監督,確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扎實的保障體系,給了鳳尾鎮小水井村種植戶閔太發十足的信心,他將自家咖啡種植規模發展至500畝,成為鄉親們口中的大贏家。
“套種后,一畝地能多收250公斤咖啡,算下來產值比單種堅果高出1000多元。這個咖啡種著值!”閔太發喜悅地分享道。
為確保政策在執行中不走樣、不變形,鎮康縣建立起“清單化監督+穿透式核查”機制。對于每一筆產業扶持資金,從項目申請、資格審核到資金發放,全過程都有監督跟進,確保真金白銀精準、足額地發放到每一位咖農手中。
技術培訓的實效同樣被納入監督重點,通過仔細核對培訓記錄、實地回訪參訓農戶,有效杜絕培訓“走過場”,確保農戶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目前,該縣已組織開展各類咖啡種植管理技術培訓50余場,覆蓋2000余人次,科學種植知曉率提升了30%。
產業的長效發展,離不開常態化的監督網絡,鎮康縣積極探索“科技賦能+群眾參與”的監督新路徑。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的推廣應用,讓咖農可以隨時通過手機,反映技術指導不到位、扶持款項未及時兌付等各類問題。
從田間地頭的技術督導,到政策資金的落地核查,再到指尖上的民主監督,鎮康縣用一套環環相扣、運行高效的全鏈條監督體系,為小小的咖啡豆注入了巨大的發展動能。(高燕 || 責任編輯 楊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