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盡冬來,云淡天青。在楚雄州楚雄市中山鎮哨房村委會仙人掌種植基地,千畝仙人掌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層層疊疊的綠掌舒展身姿,飽滿的仙人掌果在山色天光下折射出鮮亮耀眼的光澤。昔日靠天吃飯的旱田旱地、“寸草不生”的石漠化荒山,如今都蛻變成了“綠色聚寶盆”。
“錢大哥,今年仙人掌的收成和銷路怎么樣?還有什么問題要我們協調解決嗎?”穿行在仙人掌種植基地間,楚雄市紀委監委干部熟絡地向基地負責人錢發財了解情況。
“今年仙人掌品質特別好!上次你們來過之后,鎮村干部直接駐點幫我們解決難題,現在我們土地流轉順暢,用工問題也得到解決,紀委監委全程參與監督,大家的干勁更足了。我們今年簽了很多訂單,預計產值可達300萬元。”錢發財指著滿載仙人果的運輸車,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中山鎮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鎮,部分村委會山地、荒坡石漠化嚴重。該鎮立足當地實際,引進仙人掌種植,探索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新路。然而,產業起步并非一帆風順。“石縫里種仙人掌能活嗎?就算活了,賣不出去怎么辦?”“祖祖輩輩種玉米、麥子,突然改種陌生品種,心里沒底。”產業發展初期,土地零散、群眾觀望成為首要難題。
楚雄市紀委監委在一線走訪中,敏銳捕捉到“堵點”,將監督“探頭”對準特色產業發展中的政策落實、資金使用、干部作風等關鍵環節,深入山間地頭,傾聽群眾訴求,為產業健康發展清障護航。
為讓監督更精準,市紀委監委開展“室組地”聯動監督,由紀檢監察室統籌協調,派駐紀檢監察組緊盯職能部門履職情況,鄉鎮紀委聚焦一線落實成效,形成上下貫通的監督鏈條。將“土地流轉推進難”列為重點督辦事項,針對政策宣傳“最后一公里”不暢的問題,向中山鎮黨委、政府發出監督提醒。鎮黨委立即組建“黨員攻堅隊”,由村黨總支書記帶頭挨戶走訪,逐一算清“租金賬、務工賬、資源賬”,推動村集體土地實現集中流轉,明確實行租金逐步遞增機制,切實保障村集體和群眾的長期收益。在紀委監委的全程監督下,土地流轉工作得以公平、公正、高效推進,最終成功整合了千畝連片土地,為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市紀委監委進一步將監督“探頭”延伸至產業鏈延伸環節,緊盯產業項目建設、資金管理、政策落實等關鍵環節,構建“市+鄉+村”上下聯動監督鏈條,聚焦關鍵環節開展“嵌入式”監督,督促農業農村等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全過程服務指導,全程參與土地丈量、面積核算、租金公示等環節,為產業規模化發展筑牢“廉防線”。同時,針對資金使用不透明的顧慮,推動建立產業資金“陽光公示”制度,通過村務公開欄、村民微信群,定期公示資金撥付進度、使用明細,讓每一分錢都在陽光下運行。
產業振興,最終是要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中山鎮紀委督促哨房村建立了“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除保障土地流轉租金、務工收入等基礎收益外,還推動仙人掌基地與本地養殖戶深度合作,創新構建“養殖—種植”綠色循環紐帶,通過羊糞回收還田,既解決了養殖污染問題,又為仙人掌種植提供了優質有機肥,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讓群眾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能享受到發展紅利。
漫步基地,初冬的風掠過層層疊疊的綠掌,帶著果實的清甜氣息。從“零散地塊”到“連片基地”,從“群眾觀望”到“主動參與”,精準監督不僅破解了產業起步的難題,更凝聚了鄉村振興的合力,讓中山鎮的初冬,既有清冽的寒意,更有豐收的暖意、發展的熱氣。(徐天芳 劉付文 || 責任編輯 楊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