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紅河縣石頭寨鄉蟬鳴陣陣,納涼的村民圍坐在村民文化廣場上,閑聊著自家房前屋后的變化。平整的硬化村道,明亮的太陽能路燈,排水溝里的水流聲,草叢中蟋蟀的鳴唱,與不遠處傳來的蛙聲,共同奏響了鄉村的和諧樂章。
今年2月,十三屆紅河縣委第十一輪巡察正式啟動。為更好地傾聽民聲、發現問題,縣委巡察機構首次啟用“碼上巡”監督平臺。該平臺實行專人管理,群眾只需掃描“碼上巡”二維碼,即可將問題或訴求反映給巡察組,既能有效保護舉報者隱私、避免人情干擾,又能打破時空限制、優化巡察流程。
第一巡察組進駐石頭寨鄉后,工作人員來到么索村,將印有“碼上巡”二維碼的宣傳單粘貼在村委公告欄上。一位大叔看著二維碼問道:“在你們這個平臺上反映問題,其他人會看見我的名字嗎?”
“您放心,這是匿名反映渠道,所有信息都會嚴格保密,既快捷又安全,而且一定會有回應,有問題盡管說。”
“那可太好了!”大叔眼睛一亮,一邊掏出手機掃碼,一邊和來巡察的工作人員說,“最近村口垃圾池的垃圾都漫到路上了,蒼蠅嗡嗡飛,路人都得捏鼻子過……”
話音剛落,巡察組后臺就彈出“么索村垃圾問題”的信息提示。收到手機督辦通知的么索村支書急得額頭直冒汗,“最近正值春耕,村里事務繁雜,確實疏忽了垃圾清理。”
數小時后,出門遛彎的村民們發現“垃圾山”不見了,地面也沖洗得干干凈凈。此后,村民們發現,無論是公共廁所損壞、污水橫流,還是家門口路燈失修,只要是村里的問題,掃碼上報后都能得到快速響應。巡察組還定期在平臺公示臺賬,問題處理進度一目了然,漸漸地,“碼上巡”成了么索村民的“貼身管家”。
除了反映問題,“碼上巡”還可以開展干部作風測評。在巡察期間,被巡察單位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填寫問卷調查、對“一把手”進行測評,并對巡察組的作風紀律進行評價。
如今,該縣“碼上巡”平臺已構建起問題反映、問卷調查、干部測評、質量評估、整改評價“五位一體”功能體系,覆蓋3輪32個單位,448人次參與。(張金鳳 普海英 翟儷那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