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金華鎮桑嶺村是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有白、回、漢三個民族共居,是一個典型的混居村,回族群眾36元彩禮的風俗由來已久,建國以前是36銀元,建國以后是36元人民幣,寓意“三生六合”,是對新人“三世情緣、六合同心”的美好祝愿。
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36元彩禮的去留引發爭議,有人堅持,也有人認為不合時宜。
好在鎮村干部示范引領,通過成立桑嶺村紅白理事會修訂了村規民約,制定《桑嶺村紅白理事會章程》和《桑嶺村關于移風易俗客事從簡的規定》,這份禮輕情意重的彩禮被傳承下來。
“大前年,女兒結婚的時候我也收了親家36元的彩禮……”桑嶺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數十年來能堅持36元彩禮,關鍵是基層黨員干部以身作則,作出表率。”
正客菜品為“土八碗”,其余用餐為“四菜一湯”的自助餐;禮金不超100元,提倡零彩禮……如今,這些村規民約,彌渡縣苴力鎮栗子園村村民早已熟稔于心。
近年來,針對農村禮金逐年抬高,巧立名目濫辦酒席,部分基層黨員干部借辦酒席之機斂取錢財等問題,彌渡縣紀委監委靶向施治,加強監督,督促鄉鎮黨委政府推進移風易俗,以良好黨風政風帶動民風社風向好。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帶頭移風易俗,戒奢從簡,迎來徐徐清風。
在一些鄉村,訂婚結婚、滿月周歲、升學就業、起房蓋屋、長壽生日,甚至春節、清明等都得辦,林林總總,巧立名目的大操大辦之風曾一度讓群眾背負沉重負擔。
“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掌握公權力,不能簡單將操辦婚喪喜慶視作私事,必須寸步不讓堅守紅線,帶頭示范弘揚新風。”大理州把專項治理違規濫辦酒席作為深化以“小”見嚴糾“四風”“固堤行動”的具體舉措,以整治黨員干部和國家公職人員違規濫辦酒席為切入點,通過強化監督、嚴肅追責問責等方式,開展移風易俗專項監督,聚焦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問題深化治理,堅決糾治歪風陋習,以點帶面化風成俗,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
全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緊盯黨員干部和國家公職人員采取變換地點、分散請客等違規操辦酒席的新形式新表現,構建“黨委政府領導、紀委監督、部門協同、縣(市)鄉主抓、村級自治、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一方面,健全完善黨員干部、公職人員酒席報備等機制,扎牢制度籠子;另一方面,通過信訪辦理、明察暗訪、報備抽查等方式強化監督檢查,防止隱形變異、虛假申報等情況發生,確保制度落實到位,堅決查處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濫辦酒席、借機斂財、違規收受管理服務對象禮金等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去年以來,在違規濫辦酒席專項整治中,全州查處腐敗和作風問題45件,批評教育幫助和處理91人,黨紀政務處分31人,發現職能部門問題173個,推動整改問題164個。
針對移風易俗推進難、易反彈的實際,鶴慶縣采取督促主體責任落實、組織專項督查、突出示范引領、強化執紀問責4項措施,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并制定黨員領導干部婚喪喜慶情況報備報告、掛鉤指導等制度,以縣紀委監委牽頭,建立由縣委辦、組織部、宣傳部、民政局等相關單位密切配合的常態化聯合巡查機制,持續形成震懾。
莫讓彩禮添新債,莫讓佳人添新愁。永平縣紀委監委聯合縣委組織部、團縣委等有關部門拍攝移風易俗主題微電影《花橋囍事》,編排廉潔文藝小品《法與情》,讓干部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廉潔文化熏陶,進而轉觀念、破舊俗,樹立新風尚。
大理州在堅決整治基層干部和農村黨員借辦酒之機斂取錢財、鋪張浪費等問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老年協會和鄉賢作用,通過引導村居建立紅白理事會和婚喪喜慶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的事項、范圍、時間、規模等作出具體指引,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規范辦事”,從制度上保證“干部職工有規定,村民群眾有約定”,提升群眾抵制陋習、共行新風的積極性、自覺性。
“以前村里面的人辦酒席暗自較勁、比排場、拼檔次,現在村民自覺遵守‘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人情擔子輕了,鄰里關系也和睦了。”昨日與今朝的變化,讓群眾溢滿了幸福的笑容,許多群眾感慨地說,“移風易俗是真正為大家減負,破除了大操大辦的‘枷鎖’,不用在隨禮時打腫臉充胖子,我們真心支持。”(楊自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