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烏蒙山間云霧如紗。
天色未明,鎮雄縣紀委監委第七監督組組長王文軍已帶著“24項監督清單”踏上山路。這場“正航”基層監督行動,正以破竹之勢直插基層末梢,讓民生訴求清晰可見。
“以前迎檢像趕集,這個部門剛走,那個單位又來。”羅坎鎮黨委副書記付春蘋的日志里,記錄著往日“填表戰爭”的痕跡。過去填表至深夜,如今走訪農戶時茶苗已抽芽。她的筆記本里清晰規劃著:幫離異家庭兒童聯系心理輔導、協調白茶加工廠用地、對接勞動力技能培訓……千畝白茶基地里,茶苗挺立田間,如同干部輕裝上陣的身影。
以“集中集成集束”模式直插一線,推動監督從“形式檢查”轉向“實效問責”。鎮雄整合紀檢監察、審計、農業農村等20余個部門力量,組建15個監督組、180名精兵強將直插基層,實現縣級督查檢查次數從57次壓減至38次,降幅達33.3%。
“讓分散的‘小探頭’聚合成‘探照燈’。”鎮雄縣紀委監委負責人說,“正航”行動讓基層干部從“填表員”變回“服務員”,全縣產業規模發展帶動3萬名群眾家門口就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2%。
“早熟黃桃、黃金玉、秋桃、獻桃子長勢都很好。”在羅坎鎮軍備村,返鄉創業青年王廷權站在桃園中,算著527畝早熟黃桃的豐收賬:“監督做‘減法’,發展才能做‘加法’。”
在黑樹鎮黑樹村的公示欄前,村民們圍著一筆筆收支明細“挑刺”。“每筆收支都要算明白,我們心里才有底!”這個曾發生過村支書截留集體資金被查處的村莊,因“小微權力清單化”煥發新生:推行“一單一圖雙公開”機制,村集體資金嚴格按“四議兩公開”程序使用,監事會全程監督,讓“糊涂賬”變成“明白賬”。
芒部鎮洞灣組,68歲的賴玉貴老人盤腿坐在院壩里,與王文軍逐項核對養牛補貼、耕地補助。“新添2頭牛犢,補助3000元到賬!”老人皺紋里溢滿笑意,指尖劃過的公示單上,政策紅利正從文件走進百姓灶臺。
不僅如此,監督組創新“三訪三核”工作法——訪重點戶核政策落地,訪產業點核資金流向,訪群眾核干部作風,讓監督的“廉動力”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深夜,監督組連夜梳理當日發現的問題:潑機鎮公務接待費票據不規范、五德鎮駐礦監管履職不力、林口鄉項目合同存在漏洞……責任單位、整改時限逐一標注,簽字背書形成閉環。“每個問題都要‘回頭看’,絕不能爛尾!”王文軍筆尖劃過整改清單的沙沙聲,與窗外蟲鳴交織成曲。
數據顯示,“正航”行動推動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整改問題355個,完善制度42項;查處群眾身邊腐敗問題32起,追繳資金113萬余元。其背后,是基層治理生態的深刻變革:全縣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群眾反映村干部問題的檢舉控告下降……
“監督不是找茬,是為基層‘清障護航’。”賴玉貴老人指著村務公示欄,用布滿老繭的手指著惠農資金明細向鄰居們細細解說。王廷權在百畝桃園里笑道:“過去怕檢查耽誤生產,現在盼監督幫我們守住‘錢袋子’。”
鎮雄實踐印證:有效的監督不是發展的對立面,而是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當“探照燈”穿透文山會海,基層干部挺直腰桿,從報表堆里掙脫,在田間地頭激活“廉動力”。這種以監督促治理、以整改促發展的模式,或許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一條可復制的“清廉路徑”。
晨光再起,清風徐來。在烏蒙山區,全面從嚴治黨不再是抽象的標語,而是筆記本里的民生賬目,是挑刺的較真眼神,是手里的暖心補助單。(汪波 李蘭)